□本报记者 康世甫
“你好,大学生家政服务公司,请问你需要什么服务?”接电话的人叫刘恩,像这样的服务电话,他一天要接几十个。虽然如此,谈成的却不多。开业近一年来,刘恩创办的这家大学生家政服务公司生意并不十分好,但他仍在坚守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同样坚守着创业梦想的还有他的创业合作伙伴石敏。他们两个都是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
10月13日下午,记者在新区华山路中段一门面房内见到了这两名创业大学生。这间门面房是他们的办公地点,屋子很简陋,招牌也很不起眼,不留神的话很容易就会忽略掉这里还有家家政公司。见到记者,他们很热情,也许是因为年龄相仿,有着共同语言,记者很快走近了他们的创业梦想。
开办家政公司就是想趁年轻闯一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
今年26岁的刘恩,年龄不大,经历却很丰富。2006年从南方某所大学的法律系毕业后,他做过宾馆的服务生、开过鞋店、给别人当过秘书,还当过一家通信公司的办事员,但时间都不长。用他的合作伙伴石敏的话说,他就是那种不安分的人,骨子里有种不安分的劲,总想表现出来。促使刘恩开起家政服务公司的,也许正是骨子里这种不安分的劲。
2009年4月,刘恩还是新区一家通信公司的办事员。这份工作是他家人托关系才找到的,工作有编制,待遇也很稳定。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可刘恩却不这样认为。“每天朝九晚五,天天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一下子就能看到自己老的时候的情景,这让我觉得很枯燥,也很害怕。”刘恩说。
4月的一个假期,刘恩去上海找同学玩。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恩接触了一些家政服务行业的朋友。在交谈中,上海成熟完备的家政服务行业深深吸引了刘恩,他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假期结束后,刘恩没有返回公司上班,而是留在了上海,继续考察家政服务行业,他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刘恩的父母很担心,劝他赶紧回来上班,别一时冲动而后悔。
“当时就觉得趁年轻,应该多闯一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我到现在仍旧觉得我当时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刘恩说。
两个月后,刘恩回到了鹤壁,开始着手创办家政公司。这时候刘恩所在公司已经和他解除了劳动合同,刘恩的父母见事已至此,看着儿子整天辛苦地奔波,也渐渐地开始支持他创办家政公司。
在筹备期间,刘恩找来了在他开鞋店时认识的朋友石敏,那个时候,石敏还在新区一家幼儿园当教师,两人一拍即合。随后石敏辞了职,和刘恩一起走上了艰辛的创业路。
2009年12月24日,这两名大学生的家政服务公司成立了。他们给公司起了个和他们身份很契合的名字——大学生家政服务公司。
开业初期,既是老板,又是工人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开业以来,他们的业务量十分少,有时候甚至十天半个月接不到一单活儿。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俩既是老板,又是工人,接到活儿亲自去干。
“第一次接活儿是给一家网吧做外墙保洁,说实话当时真是对家政行业不了解,空学了一肚子的家政管理知识,但到具体的活儿上,连工具都不会使用,也不知道该怎么干。就两块儿外墙玻璃,我和石敏整整干了一天,最后挣了50元钱。”提起第一次接活儿的经历,刘恩和石敏记忆犹新。
身体上的劳累并没有什么,最可怕的是要忍受一天天没有业务的煎熬。为了拓展业务,他们俩进行了分工,石敏守在公司,刘恩出去宣传拓展业务。
“虽然业务量不多,但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研究研究家政活儿是怎么干的,出去宣传宣传。干不出点动静来,我是不会放弃的。”当记者问起当时为何不放弃转做其他的,刘恩对记者说。
到今年4月的时候,他俩的大学生家政服务公司渐渐地有了点起色,有不少人是主动上门来要求家政服务的。
石敏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虽然生意和预想的还有很大差距,但总算步入轨道了,活儿也知道该怎么去干了。她举例子说,原来别人打电话询问保姆服务,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向别人介绍。后来经过不断的摸索,能根据顾客不同的需要,介绍不同的保姆服务,客户很满意,生意成交量也有所提高。
找到了目标,看到了希望,有了盼头
“石敏,快看这条新闻,上海几名大学生开办家政公司,主打高质量的保姆服务,挣了大钱。咱们也得像人家那样,得有自己的特色家政服务,不能随大溜。”
“是啊,咱们现在刚起步,不能跟那些大的公司相比,咱们得做精做好一项服务。”
这是今年5月份的一天刘恩和石敏的对话。说起这些,刘恩仍旧显得很激动。他说:“刚起步那段时间,有时我也很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正是看到那条新闻,我们找到了目标,看到了希望,觉得有了盼头。”
从那以后,刘恩和石敏没事就出去做家政市场调查,寻找新区的家政服务盲点。平时他们还对接到的家政服务电话进行登记,分析客户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刘恩和石敏把业务主攻方向放在了“月嫂”上。“新区的外来人口多,很多年轻家长没有带孩子的经验,而高质量的月嫂在新区十分缺乏,需求量非常大。”刘恩对记者说。
为了能找到高质量的“月嫂”,刘恩和石敏是想尽了办法。今年9月,他们在市创业服务指导中心的帮助下,成功开办了鹤壁市首期“月嫂”培训班,20多人参加了培训。
“也许现在我们还只是星星之火,但是我相信这把火一定能在新区烧得旺旺的!”刘恩兴奋地对记者说。
采访中,刘恩和石敏还向记者透露一个好消息,他们最近接了一单大活儿,如果干好的话能大大地提升他们的实力。
采访最后,刘恩和石敏想通过报纸告诉那些想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一定要学会坚持,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退缩气馁,努力地做下去,也许你会失败,但至少你多了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