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第七中学举行2022级学生14岁集体生日青春礼活动

市第七中学武术社团在河南省第十八届中原大舞台武术展演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

市第七中学组织师生走进石林会议旧址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市第七中学航模社团活动掠影
□本报记者 王志刚
走进鹤壁市第七中学,只见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园环境优美,教室舒适宽敞,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倡导标语等内容,浓郁的文明气息流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市第七中学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对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等精神内涵的凝练和归纳,重视师生人文素养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让每个学生获得优质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崇德、修身、博学、笃行”为校训,立德树人,不断深化学生培养模式,以“严谨、爱生、务实、合作”的教风,以“勤奋、自主、善思、好问”的学风,形成“尊师、重学、和谐、创新”的优良校风,凝心聚力,奋力开拓,共筑文明和谐校园。
市第七中学是鹤壁市教育体育局直属中学,学校创建于1965年,位于鹤壁市山城区汤河街东段,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省市级骨干教师、名师,学科技术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37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积极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机制。在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注重党建与教育教学、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有机结合。
学校着力打造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高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党建带团建,通过“思政第一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等形式,坚定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
发挥阵地育人功能
学校重视阵地建设,加强阵地管理,发挥阵地育人功能。组织设计不同主题的校园板报、班级板报、宣传橱窗等,并定期评比展示。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墙壁、校园文化墙等载体,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理,启迪学生智慧。
构建自主高效课堂
学校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自主课堂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编写导学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盘”“路线图”;通过优化小组建设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爱上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学校构建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新格局,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地见效。学校全体教师都承担起学生人生导师职责,通过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真正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为学生的思想、态度、方法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辅导,实现了“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育人新模式。通过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已经初步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育人、个性化教育的新局面,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学校通过育人导师机制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将全员育人导师制打造成学校育人品牌。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秉承“以体育人,以体育智”的理念,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大力推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通背拳武术操进校园,组织学生在大课间练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广播体操模式,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学校以“传承非遗、以武育人”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为抓手,大力弘扬武术精神,以武养德、以武励志、以武育人,引导广大学生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尚武精神和武德情操,培养品艺双修、文武兼备的学子。让武术成为学校德育、体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育青少年的民族情怀打下良好基础。
打造特色社团课程
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夯实课后服务惠民工程,以“学生爱好、教师特长、学校特色”为遵循,着力运行“1+N”特色课后服务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课后服务套餐”,并通过打造特色课程、开展特色活动、发展特色社团等形式,力争让每位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学习一项技能,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学校开设武术、国画、剪纸、软硬笔书法、摄影、匹克球、地掷球、航模等涵盖文化、体育、美育、科技等多领域、多种类特色课程20余种,其中书法、航模、武术等一批优秀精品特色社团活动成效突出。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培根铸魂兴文化、启智润心育新人,积极构建并实施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多元化发展。
本稿件配图由市第七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