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践行法治为民理念 助力平安法治建设 积极投身新时代法治实践 2025年02月19日

中国法学会机关党委(人事部)副主任高付超在我市调研,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王永青参加。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基层服务站点调解纠纷。

(上接第一版)

工作站“升级” 问题“降级”

如何建设法学会工作站?在市法学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建立规范市、县区直单位法学会工作站的指导意见(试行)》一文中给出了答案,要求“大抓基层、狠抓基础”,推进法学会基层基础建设。

文件明确,工作站站长由本单位分管副职兼任,工作站副站长由本单位负责法治、平安、执法工作的科室负责同志、聘任的法律顾问等同志兼任,成员由本单位本系统参与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执法工作等有关工作人员、有法律资格的公职律师等法学法律工作者组成,做到有工作场所、有工作标牌、有组织架构、有工作制度、有工作成效,并在法学会工作站设置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

在乡镇或街道层面,法学会工作站以乡镇综治办中心为依托,汇聚司法所、法庭、派出所骨干人员,形成以乡镇党委政法委员为站长,综治中心主任、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法律顾问为副站长的组织架构,统筹政府人员和社会人员,彰显群团组织的优越性。

如何确保法治服务能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市法学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法学会两个《指引》精神,坚持“顶层设计、中层构建、基层实践”工作思路,按照“示范引领、全域提升”要求,实现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横向融合协同的基层站点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市(县区)直单位工作站176个、乡镇(街道)工作站49个、村(社区)服务点846个。

在特色工作站层面,派出所、大企业、律所等,处处都有法学会工作人员的身影,更加凸显法学会建阵地、壮队伍、创机制、强服务的工作思路。

工作站服务全面渗透,巡诊、义诊、会诊、坐诊、约诊……服务方式越发多元。各种功能汇聚一身:法律咨询的引导员,法治建设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法律政策的把关员,法律援助的服务员,成为我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群众有了问题直奔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乡镇解决了,矛盾就不上交了。工作站充分发挥法学会的服务保障支撑作用,推动政法工作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首席上前线” 做好法治建设“智囊团”

“2023年7月,淇县法学会在我的律所设立工作站,我是大力支持的。它激励了律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法学交流,在提高个人业务能力的同时,对整个社会的涉法问题解决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作为法学会会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就要发挥作用和有所担当,为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尽一份力。”律师崔勤海说。

作为法学会会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崔勤海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编辑印制了《企业法律常识问题100问》,结合企业的共性和难点问题,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简明、通俗、准确的解读。他通过走访、培训、讲座普及这些知识,并把《企业法律常识问题100问》免费发放给企业,该资料成为企业家手边的“法律百宝书”。

像崔勤海这样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我市共有194位。

为发挥人才优势、凝聚更强力量,市法学会会同市委政法委、市委社会工作部、市信访局联合起草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暂行办法(试行)》等5个“首席上前线”文件,提升首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战化水平,形成了“1+1+7+5”制度体系。

市法学会践行“首席+站点”模式,探索建立“首席”驻站服务、重大事项“会诊”、分析研判、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设立“首席”工作室,组建法律服务“共同体”,通过开展“订单式”法律服务,为解决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提供法律依据、法律思路、法律方案。浚县出台“首席”对口支援镇办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制度,淇县推出“周四有约”法治体检进企业机制,鹤山区创新确立“稳平345”工作法、小丽帮忙“1133”工作机制,开发区、示范区、宝山经开区推出“首席”参与风险研判机制,确保“首席”能够常态化、近距离提供法律咨询、法治体检等。2024年以来,全市“首席”累计参与办理“四个重大”事项近70件、审查合同100余份,化解重大矛盾、问题200余件(个),开展普法培训600余场次。省法学会“首席+站点”栏目刊登我市经验9次,所有县区(功能区)经验均被推广。

普法基层行 “法治大餐”送上门

“假期出行乘坐汽车时,无论是在前排还是后排,所有乘客都应全程系好安全带……”近日,市法学会、淇滨区法学会在淇滨区天山小学开展“与法同行,共护未来”普法教育进校园法治宣传活动。

普法志愿者围绕出行安全、防溺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方面,结合真实案例耐心讲解,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深刻而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有了工作站这个法学会工作的“神经末梢”,市法学会就能精准了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靶向开展普法活动。

市法学会将法治宣传融入乡村振兴、社区治理、青少年普法教育、法治助企纾困等领域,推动以法治赋能基层治理,成为推动平安鹤壁、法治鹤壁建设的法治新质生产力。淇县瞄准新业态群体需求,围绕交通肇事易发高发、劳动关系认定复杂、职业伤害赔偿等难点问题,对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和主播开展法治讲座4次。淇滨区采取“村社区点单、法学会统筹、工作站派送”的方式,探索出了“靶向发力、精准滴灌”的法治宣传淇滨模式。鹤山区围绕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以“法治副校长”讲法治课等形式主动“送法进校园”;围绕留守老人开展系列普法活动,向老人普及反邪教、防养老诈骗等知识。宝山经开区针对辖区在建项目工地农民工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专题宣传等。

为了壮大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市法学会通过发布招募公告、组织推荐等方式,广泛动员高校师生、律师、法律工作者、机关干部等积极参与,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支1300余名涵盖多领域、高素质的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市法学会定期组织普法志愿者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法律知识、宣讲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服务能力。

队伍壮大了,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法治集市”、法治文化基层行、“双百”法治宣讲、“法治副校长上法治课”、法治文艺演出等“五个一”集中法治宣传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网络普法基层行”活动正在探索开展中。截至目前,市法学会已组织全市普法志愿者开展法律服务和法治宣讲3200余场,受众26万余人次。

据介绍,下一步,市法学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认真落实“145”(“1个标准”,即坚持“全国一流法学会”标准;“4项重点”,即高标准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加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深入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精准开展“基层行”法治宣讲活动4项重点工作;“5个提升”,即进一步在“组织机构建设实体化、工作运行机制实战化、研究成果转化实效化、服务法治实践品牌化、服务政法工作现代化”等“五化”方面抓提升)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鹤壁实践贡献法学会力量。

稿件图片由市法学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