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当前,我省多地出现黑热病本土病例,疫情形势不可忽视。5月至9月是白蛉活跃期,这个时间段恰是公众外出游玩增多的时期,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黑热病的传播特点,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黑热病的传播媒介
黑热病主要是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的,我市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中华白蛉。中华白蛉多出现在阴暗的洞穴、缝隙、草地、灌木丛和植被密集的地方,进入活跃期后,喜欢在黄昏到黎明前吸吮人血。
二、黑热病的流行特点
黑热病的病例分布、流行区分类和传染源都具有地域性特点。我市为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患者和病犬(也称为癞皮狗)是主要的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
三、黑热病主要临床表现及诊疗
黑热病潜伏期较长,一般为3个月至5个月,典型症状是长期(2周以上)不规律发热、体重下降、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乏力、鼻或牙龈出血等。如未及时予以特效药治疗,易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如果有黑热病流行区旅居史,出现以上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进行病原或免疫学检测,避免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目前黑热病的特效治疗药为葡萄糖酸锑钠,对绝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经规范疗程治疗后,治愈率较高,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四、如何预防黑热病
一是外出游玩时,要注意当地是否有相关病例报告,提前备好防护用品。
二是5月至9月为白蛉活跃期,这个时期的黄昏到黎明前,居民要尽量避免前往白蛉活跃场所。
三是白蛉滋生地区居民应使用细孔纱窗、蚊帐,夜间露宿或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涂抹驱避剂。
四是加强犬只的管理和筛查,推广使用驱蛉项圈,或对犬只进行驱蚊药的喷淋,减少犬只的感染。如发现病犬,应做无害化处理。
(市疾控中心杜颖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