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束“光” 一抹“红” ——大石岩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实践 2025年05月09日

□本报首席记者 张心致

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这个曾经荒凉落后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五一”假期,大石岩村的山腰间、栈道上、石巷里,前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村内红色教育基地的70多间客房早已被预订一空,村民们备好了山货,叫卖声此起彼伏……

巨大变化背后,是大石岩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大石岩村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头雁”带动作用,团结带领群众理思路、聚人心、强组织、谋发展,实现了从软弱涣散到标杆示范的蝶变,为新时代基层高效能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板。

一束“光”——头雁引领强堡垒

8年前的大石岩村什么样?

那时的大石岩村山高路险、地薄粮少,全村428户,273户是贫困户,留守老人守着几亩薄田叹气,青壮年纷纷进城打工,房子破败,山头荒芜。村党组织更是班子涣散、队伍涣散、思想涣散,9个自然村竟选不出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每次过组织生活都没几个人来,最少的时候,全村50多名党员只有三五个人参加。

基层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关键在于党员、核心在于党组织。

为积极响应淇县“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号召,2016年10月,已在郑州退休的徐光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回到家乡大石岩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面对村民质疑,徐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他带领村里党员重学“老三篇”,学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他们找回入党时的初心;将党课搬到田间地头、红色遗址,在村里建设红馆,展示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

要想赢得群众信任,关键是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徐光带领村“两委”班子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入手——(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