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科学饮水 健康加倍 2025年06月25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水量不足已成为人群当中的普遍现象。水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还具有参与体内新陈代谢、维持体液正常渗透压及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温、润滑等多种生理功能。研究表明,饮水不足会降低机体的认知能力、身体的活动能力,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增加饮水量和排尿量,可能降低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那么,该如何做到科学饮水呢?

主动饮水,少量多次。感觉口渴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因此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而是应主动喝水。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进行,每次1杯,每杯约200毫升,建议早晚各喝一杯水;进餐前,不要大量饮水,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柠檬片、薄荷叶等,改善口感。

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饮水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应足量饮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毫升,大约7杯~8杯水。处于不同环境、生理状态的人对水分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如夏季人体出汗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高温劳动状态下,尤其在运动状态下,所需水量更大。外出时可随身携带水壶,每30分钟饮水100毫升~200毫升,避免一次暴饮。此外,还可通过口渴、排尿次数、尿液量和尿液颜色来判断自己是否缺水,从而及时补充水分。

水温要适宜,不宜过高或过低。口腔和食管表面黏膜的温度一般为36.5℃~37.2℃,适宜的水温在10℃~40℃。过高会给口腔和食管造成损伤,过低会刺激肠胃及血管,引起胃绞痛、头痛、呕吐等症状。

提醒大家,最佳饮水时机包括早上起床后空腹时、饭前半小时左右及饭后两小时左右。避免在睡前1小时~2小时内大量饮水,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另外,要少喝含糖饮料,降低“添加糖”过量摄入带来的健康风险,减少龋齿、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的发生。(市疾控中心翟世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