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精彩视频
□本报首席记者 张心致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仅重塑着教育内容,也深刻推动着学习方式和教学范式的变革。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请作答。”6月22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辅仁小学多功能教室,语文教师季芳正通过AI数字课堂系统给学生上课。随后,每一名学生的答案出现在大屏上,知识掌握情况一目了然,便于老师因人施教。
在不远的一间办公室里,三年级数学老师冯天风打开通义千问平台,将前一天的教学视频转为文本,之后用DeepSeek分析教学内容和课堂互动,生成一份分析报告和思维导图,并给出了改进建议。最后,冯老师根据这些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六年级语文老师陈盼盼翻开一页学生作文,拍照上传到AI系统,不到一分钟,AI系统快速完成了基础文本分析,标注了错别字、病句、段落逻辑衔接等问题,同时还智能识别出学生文中的亮点语句与立意闪光点,为初评提供了有益参考。陈老师在AI初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细读与二次批注,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二年级三班班主任赵莹莹通过主题班会课收集学生的未来梦想心愿卡,利用AI系统进行图片处理,生成20年以后未来梦想职业照片,让梦想具象化,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学习动力。
这些都是辅仁小学以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与AI技术深度赋能为双轮驱动,全面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实践。
“在这些新场景中,AI描绘出系列课程知识图谱和全面动态的学生画像,通过智能分析实现了教学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转变。”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孙清梅表示,相比传统课堂“大水漫灌”式教学和“经验式”教学,“AI+教育”帮助教师精准了解学生的“病症”,然后“对症下药”,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了。
为让AI更好赋能教育教学,辅仁小学以构建“全场景智慧校园”为发展目标,以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与AI技术深度赋能为双轮驱动,通过“基础建设迭代+教学场景重构+教师素养升级”三维协同,构建起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全面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实践。目前,该校多个课例荣获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的“优秀课例”奖项,被评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试点校。
在辅仁小学的引领下,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正在大力扩大“AI+教育”的覆盖面。“我们重点聚焦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N类高频痛点场景,通过协同化资源共享,着力探索一键调用基础功能、一师一策个性推荐、一日一练常态应用创新,努力打造更多‘AI+教育’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学习方式从传统模式向个性化、智能化、沉浸式方向变革。”示范区教育信息化首席信息官刘志强介绍。
未来,新场景还将不断延伸——增设无感AI课堂互动教学设备,实现精准教学;增设电子围栏穿戴设备,助力留守儿童群体健康成长;增设学生智慧终端,探索智慧课堂新模式;加强使用智慧体育体测设备,提高体能检测效率,形成个性化健康档案,让传统课堂焕发新活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除了辅仁小学,我市明达小学、兰苑中学、鹤壁高中等学校也积极运用AI,“AI+教育”正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插上智慧的翅膀,在理想的天空越飞越高。
□记者手记
让因材施教从理想照进现实
传统教育评价常受困于“一刀切”的局限。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带着好奇,我们走进辅仁小学课堂,一个个“AI+教育”的应用新场景,不仅让课堂生动有趣,而且使教学更加靶向精准,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老师们说,AI就像“超级助教”,让因材施教从理想照进现实,也让他们看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正以“精准滴灌”的方式重塑教育生态、重构教学模式。AI浪潮下,我们要主动突破固有思维,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快让教育“画像识人”向“以像育人”转变,培养更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