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朝歌街道 “菌菇轮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年07月10日

本报讯 (记者 朱迪 通讯员 朱志超 王静)7月9日,微风轻拂淇县朝歌街道阁南村的菌菇种植基地,棚内草菇如胖娃娃般簇簇相拥,工人们俯身采摘,竹筐里渐次盈满灰润的“鲜意”。阁南村这片15亩的菌菇田,不仅是村民的“钱袋子”,更是朝歌街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记者看到,白膜覆盖的大棚里,刚采的草菇堆成小山,村民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草菇,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眼下正是草菇丰收的好时节,15亩大棚里,每亩可产出5000斤草菇,总产量达7.5万斤。凭借口感鲜嫩、价格亲民的优势,草菇一上市便成了抢手货。我们采用订单式种植,和南方企业签了长期合同,销路根本不愁!”菌菇种植基地负责人宋文堂笑着介绍,按当前市场价核算,这一季总产值超50万元,成了村民们的“金疙瘩”。

这背后是朝歌街道引进龙头企业,推动建成13个标准化菌菇大棚的不懈努力。该龙头企业此前主要实行“菜、菇轮作”模式,今年首次探索出“草菇+羊肚菌轮作”新模式——6月初种草菇,7月底丰收;11月至次年4月初接茬种羊肚菌,实现土地“不打烊”、效益“不断档”。13个标准化菌菇大棚里,草菇率先以“鲜”破局,为产业打开了市场,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按下快进键。

“过去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全靠厂房对外租赁和耕地流转。如今有了菌菇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一下多了30万元!”阁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水生感慨。产业兴,村民富。大棚里,脱贫户张大姐熟练地分拣草菇:“每天来干活能挣120元,离家近、活儿也不累,顾家赚钱两不误!”像张大姐这样在菌菇种植基地就业的村民有80余人,其中不少是脱贫户及监测对象,通过这份工作实现了稳定增收,日子更有奔头。

阁南村从靠天吃饭到菌菇“生金”,党建链串起了产业链,激活了新动能,正为乡村振兴注入热腾腾的生机。朝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街道将重点推动菌菇产业向品牌化延伸,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市场推广等方式,让“小菌菇”带着特色品牌走向更广阔市场,切实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