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家门口的幸福”可感可及 ——山城区大胡街道基础设施改造掠影 2025年08月25日

□本报记者 杨诗捷 通讯员 孟薇

近年来,山城区大胡街道以“为民办实事”为核心,聚焦辖区基础设施短板与民生需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从单个社区“点上突破”到全域“面上提升”,让城乡风貌焕然一新,持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层环境治理与民生服务融合发展提供了范本。

大胡街道将基础设施改造作为改善环境的“先手棋”,针对不同社区的实际需求,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各社区全面开展道路升级工程,靶向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道路‘痛点’问题,切实为辖区通行环境‘舒筋活络’。”大胡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累计铺设4.5米宽沥青混凝土路面10.1公里、混凝土路面14.58公里。“以前门口的路坑坑洼洼的,现在条条大路都平整宽阔,无论是去买菜还是接送孩子上下学,都特别平稳、通畅。”大胡街道居民郑女士一边说,一边乐呵呵地去接孩子放学。

此外,街道还全力推进危桥改造,先后完成元泉桥、元泉二桥、大胡桥建设,建成安全稳固的新桥梁并顺利通车,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的“过河难”问题。

罗村社区仅用两周时间便完成1672米供水管网主管、3200米入户管网铺设,保障350户居民用水;大胡社区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为240余户居民修缮房屋,完成外墙粉刷1万平方米、路面重铺9900平方米,切实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大胡街道聚焦民生短板,系统推进水利设施建设与居住配套设施升级,持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近期,我们聚焦民生关键小事,新增停车位250余个,改造老旧污水管网3公里,更换破损窨井盖14个,全面排查并修缮健身设施12处,切实解决了大家的急难愁盼。”大胡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同时,街道还升级了“灯光健身”篮球场,新建了6处匹克球场,推动社区公共设施从“有”向“优”转变,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舒心。

早晨,凉水井社区的健康小屋里热闹非凡,居民排着队等待测量血压;下午,凉水井社区的四点半学堂里书声琅琅,孩子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傍晚,凉水井社区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孩子们在球场上奔跑嬉戏……从“养老有忧”到“医养结合”,从“带娃不易”到“托育有靠”,凉水井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抓手,把民生关切转化为民生满意,让“家门口的幸福”可感可及。

“凉水井社区的这些探索和成效,为新时代社区建设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板。”大胡街道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未来,街道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优化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描绘“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