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为遏制结核病流行,除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外,还需重点关注一类特殊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
一、什么是结核潜伏感染?
结核潜伏感染(LTBI)是指人体内(通常存在于肺部)携带结核分枝杆菌,但未出现临床结核病症状,也没有病原学或影像学方面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
二、结核潜伏感染有哪些危害?
结核潜伏感染者是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的主要来源。其是否发病取决于感染菌量多少、细菌毒力强弱及感染者自身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可重新激活并复制,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成为新的传染源。研究显示,5%—10%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在一生中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三、哪些是结核潜伏感染高风险人群?
高风险人群包括: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学生、羁押人员、从事结核病诊疗的医务人员、无家可归者、来自高流行地区的流动人口、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硅沉着病患者、静脉注射吸毒者、低体重者,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均是结核潜伏感染的高风险人群。
四、如何发现结核潜伏感染者?
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若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进一步进行医学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结核潜伏感染。
五、哪些人群需要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根据《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年版)》,以下对象应开展预防性治疗: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潜伏感染儿童;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潜伏感染者;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潜伏感染者;其他高风险人群,如拟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者、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透析、器官移植和硅沉着病患者,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潜伏感染者。
目前预防性治疗主要包括化学预防性治疗和免疫预防性治疗两种方案。
(市疾控中心李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