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浚县 擦亮“才聚黎阳·才有未来”人才品牌 让“第一资源”澎湃“第一动力” 2025年09月24日

□本报记者 张文渊 通讯员 刘亚琪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花生试验田里,院士与乡土拔尖人才并肩攻关;食品加工车间里,博士与一线技工一起破解瓶颈;实现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灯火通明,专门为人才服务的“人才公交”穿城而过……9月的黎阳大地,处处涌动着“才聚黎阳·才有未来”的滚烫活力。

近年来,浚县大力实施“才聚黎阳·才有未来”人才强县战略,紧紧抓住“引育留用”关键环节,推动人才向重要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集聚,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海纳百川”引才

从“单兵作战”到“链式裂变”

“目前,我们就是把产业链当成人才链的‘强磁场’。”浚县县委人才办主任一句话点题。该县坚持以产业引才、以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拓宽引才渠道,精诚引才聚才,打造了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以产业引才。浚县实施“智汇黎阳聚才计划”,聚焦食品加工、家居制品、生物基材料、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建立和发布专业人才需求目录,明确需求岗位和待遇条件,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坚持“双招双引”,将招才引智与全县“五专五聚”招商引资同步安排、一体推进,实现以产业引才、以才兴产业,已聘请“引才大使”30个,洽谈“招商引才”项目16个。依托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引进院士2名、挂职博士10名。

以平台引才。依托创建的45家省市技术研发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薪酬待遇,共招引创新型领军人才22人。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引博士人才5名,潜心开展技术创新研发,“豫农黑猪”已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认定证书,取得各类专利55项,修订国家和省市标准5项,并参与国家和省市多项重大攻关项目,持续深入攻克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

以才引才。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刚柔相济”精准引才,并发挥所引专家人才师生情、校友情等纽带作用,引荐人才来浚工作,实现“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在浚县挂职8年的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志刚教授,先后引荐4名食品专家、6个技术研发团队来浚挂职和助企研发,不断扩大“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强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春风化雨”育才

从“田野课堂”到“车间考场”

结合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浚县坚持“以训育才”和“以用育才”,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作。

实施“百村万才促振兴工程”。浚县培育支持100个人才基础较好的村,采取专题培训、实践指导等形式,培育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乡土拔尖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和创业人才培训、电商人才培育等10项行动,组织360名专家人才沉到乡村一线,培育现代农民、电商和技能人才等3.2万人。

实施“助企聚才行动”。今年年初以来,选派309名干部到规模以上企业担任服务管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家,为企业梳理化解问题57个;实施青年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聚焦主导产业,为35家重点企业选派青年人才服务专员,深入企业和科研平台开展上门服务,解决人才方面问题21个;强化人才培训,培训经营管理人才400人次、技能人才0.95万人次,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爱才若渴”留才

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

浚县把人才需求和期盼量化成一张“服务清单”,实施“人才关爱行动”,解难题、破瓶颈,用心用情服务人才。

创优政策环境。2024年,该县构建“1+9+N”人才政策体系,健全以“智汇黎阳聚才计划”为引领,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奖补、住房、医疗、入学、就业等9项政策措施为保障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N项配套人才政策文件。向重点企业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发放奖补资金117万元,为485名专家人才解决创新创业和生活中的“关键小事”。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浚县在建好用好336套专家人才公寓的基础上,投资3520万元建设第三批828套人才公寓;投资240万元建设人才公园、人才之家,优化“浚县人才公交专线”,为专家人才学习交流、便捷出行、健身娱乐,提供贴心服务。

用心用情服务。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281名县级和科级干部联系服务586名专家人才,主动与专家人才结对子、交朋友,开展走访慰问、健康体检,加强关心关爱。聚焦青年人才实际需求,开展“青年人才服务年”系列活动,组织青年人才入职培训、“季谈会”、相亲交友和歌唱演讲等系列活动15场次,服务青年人才1211人次。开展科技创新“专家谈”、人才项目签约、优秀人才成就展和企业人才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才聚黎阳·才有未来”人才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识才、爱才、重才的氛围更加浓厚。

“百工用器”用才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绽放”

浚县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发展平台,为人才跨界交流、创新创业提供土壤。让“百工”各展其长,让“用器”专才专用,最终实现人才价值的全域绽放,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浚县把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与重点人才的锻炼和使用结合起来,支持领军人才牵头重大项目建设、参与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国际食品科学院王强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张新友院士,依托浚县花生产业,带领研发团队,积极推进浚县花生食品科技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设,助力浚县花生深加工、高油酸花生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浚县挂职博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徐学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陈志刚和黄明教授,深耕浚县绿色食品产业多年,指导创建省市级研发平台5家,发展壮大食品产业。

青年人才“勇挑大梁”。该县县委人才办指导企事业单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给青年人才搭台子、给位子、压担子,切实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河南科饶恩门窗有限公司大胆使用新引进的青年人才张世杰,让其担任贝科特密封胶技术研发人员,带领科研团队潜心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推进2项技术实现新突破,先后获得河南省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国家创业创新大赛“创翼之星”等荣誉。

本土人才“破土飘香”。不拘一格用好本地人才这支生力军。浚县在项目实施、技术培训、金融扶持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浚县“芦笋姐”刘海燕依托海燕芦笋种植合作社,持续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芦笋种植模式,帮助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8万元;浚县乡土拔尖人才、河南商道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新枝带领团队致力于小麦、玉米种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不断培育新产品,帮助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该企业被授予市级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我们通过引育留用并举,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擦亮‘才聚黎阳・才有未来’人才品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浚县县委人才办主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