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重构探索 ——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2025年09月24日

□李素娟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产业脱节、课程滞后、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深度对接河南省“7+28+N”现代产业体系与鹤壁市“3+3”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本研究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切入点,构建“三对接”原则与“三融入”机制,实施课程体系系统重构,探索产教融合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路径

(一)坚持“三对接”原则,锚定产业需求坐标

一是对接产业布局与政策导向。成立由产业导师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系统研读省市相关政策,梳理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数据要素×”等政策要求。通过实地产业调研与专题研讨会,精准识别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需求。

二是对接行业前沿技术与标准。融入华为、360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课程体系,如软件技术专业增设鸿蒙应用开发等课程,精准对接信创产业;计算机类专业同步开设信创操作系统课程,构建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三是对接复合岗位能力需求。打破专业壁垒,推动专业群交叉融合,如大数据技术专业嵌入人工智能数据工程模块,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向“云网安一体化”方向转型,最终形成“工业软件+移动开发”“大数据+AI”等六类复合型课程模块,有效满足跨领域技能需求。

(二)构建“三融入”机制,破解改革实施难题

一是融入企业深度参与机制。通过创新举办校企协同论证会,联合华为、龙芯中科等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信创操作系统等核心课程设计与实施,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步。

二是融入教师发展保障机制。实施“双轨融合”策略,将技能大赛标准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将计算机导论升级为人工智能导论,增设综合实训周,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提升教学实效。

三是融入动态改进机制。建立“企业反馈—教学诊断—方案迭代”闭环流程,依托校企联席会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技术变化的动态适配。

二、实践成效与价值启示

(一)专业与产业契合度显著提升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度提高35%,软件技术等六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精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岗位要求。毕业生在大数据、工业软件、信创等领域的岗位适配率提升40%。

(二)学生复合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云网安一体化”等复合课程模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整合与实践能力。

据企业反馈,实习生平均上岗适应周期较修订前缩短30%。

(三)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与教学创新能力双提升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开发的企业真实项目教学案例数量较改革前增长26%,教学创新能力评价分值提高32%。

本研究验证了“三对接-三融入”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系统重构中的有效性,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政策—产业—企业—教师”四维联动机制,形成了标准化实施路径,并精准服务区域产业生态。

下一步,研究聚焦深化产业需求动态映射机制,拓展“数字孪生”“AI+教育”等前沿技术的教学应用,推动人才培养从“匹配需求”向“引领产业”跃升。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