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志嵩 通讯员 武月挺
“有了中原农险的全方位保障,我们终于敢放手发展集体经济了。”9月19日,浚县王庄镇军寨村的农田里,连片的玉米长势喜人,军寨村合作社的几位成员正在田间查看作物情况,合作社负责人赵栓龙指着眼前的农田高兴地说。
就在一年多前,军寨村面临村集体账户资金不足、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和风险兜底保障的困境。如今,在中原农险鹤壁市分公司的精准帮扶下,这个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正焕发勃勃生机。
精准帮扶
专家团队为村民谋出路
作为典型农业村,军寨村有耕地4108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缺乏自主经营项目。
转机始于中原农险鹤壁市分公司将军寨村选为乡村振兴试点村。作为“金融豫军”的重要成员,中原农险始终保持深耕“三农”、服务“三农”的战略定力,以解决“三农”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该公司的积极推动下,村“两委”班子、合作社成员与中原农险专业团队经过多轮深入论证,最终确定了土地流转自主经营的发展路径。
“当时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到村里多次调研,结合村里的资源,谋求发展路径。”中原农险鹤壁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5年,军寨村合作社成功流转329亩土地,用于自主经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但村集体账户资金不足问题制约了项目的平稳运营,合作社在地租支付、农资采购等方面流动资金压力骤增。
更严峻的是,合作社深陷抵押物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传统贷款审批周期长的困境,发展遭遇“无启动资金、贷款难、贷款贵、经营风险无兜底”的瓶颈。
资源整合
“保险+”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中原农险鹤壁市分公司主动响应军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联合银行、担保公司组建专项服务团队,深入军寨村开展“穿透式”调研。
银行依托三方联合尽调结论,突破传统抵押限制,向合作社精准投放3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用于生产资料采购与经营周转。担保公司提供全额担保支持,并执行显著低于市场水平的优惠利率。
基于对其种植结构、经营历史及灾害风险的全面评估,中原农险鹤壁市分公司为合作社制订全风险保障方案:为329亩自主经营的小麦、玉米作物提供累计67万元的种植保险保障;为合作社农业生产服务人员提供累计6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保障。
“保险+”模式通过“农业保险托底+银行信贷输血+担保机构增信”的深度协同,实现了三大突破:破解融资难题,以农险保单替代固定资产抵押,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抵押”核心痛点;降低综合成本,优惠利率与灵活还款方式直接降低融资成本30%以上;提升抗风险能力,保险保障与信贷支持形成风险对冲闭环,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
华丽蝶变
“空壳村”变成“分红村”
中原农险鹤壁市分公司牵头打造的“保险+”模式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军寨村合作社由此获得关键发展资金,种植经营效率显著提升,预计年度增收超1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年初,军寨村合作社首次举行现金分红大会,现场分红13.4万元。合作社的社员们依次领取了他们的劳务工资和土地流转金,笑容绽放在每位村民的脸上。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三农”专家指出,“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资金撬动的双重工具,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军寨村的成功案例创新性构建了政府引导、保险护航、银行放贷、担保分险“四位一体”服务机制,打破了金融机构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信用壁垒。这种模式为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题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彰显了金融协同服务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无疑是“保险+”模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共同富裕的经典案例。
随着秋收季临近,军寨村的村民们正满怀信心地准备迎接丰收,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发展,还有保险兜底,咱们种地更有信心了!”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社员说。
在这个曾经集体经济空白的村庄,如今不仅庄稼长势喜人,村合作社的账户上也有了可观收入。“保险+”的模式证明:只要因地制宜、创新服务,金融便能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我们将持续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不断探索多元化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扎实开展金融支农创新实践探索。”中原农险鹤壁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持续放大“担保增信+保险保障”协同效应,不断拓宽支农领域,整合资源要素,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