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市博物馆创新开展“一个中心、三大系列”社会公共教育活动

打造更多孩子的“第二课堂”

本报讯 (记者 王玉姣 通讯员 郑文君)挖掘一件“古董”、绘制一幅国风团扇……每逢节假日、传统节气,在市博物馆,时常能看到孩子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玩得不亦乐乎、学得开开心心。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市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承担着阐释历史文化、培育大众审美的职责。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年来,市博物馆以创意社会公共教育活动(以下简称社教活动),把古今鹤壁事持久地传达给大众,在馆校合作、博物馆研学路径探索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践行且彰显了“教育和研究”这一主题。

创新开展“一个中心、三大系列”社教活动,更好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

“孩子们,这是一件古代人用的枕头——褐彩虎形枕,它整体是‘萌虎’造型……”近日,在市博物馆举办的一场社教活动中,在研学导师的引导鼓励下,孩子们依次找到了博物馆的特色文物,并集齐了相对应的文物印章图案。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近年来,市博物馆致力于深入挖掘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不断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环节,推出一系列研学课程、教育活动,实现博物馆特色“第二课堂”与学科教育的综合性衔接,带领孩子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启智增慧,增强文化自信。

市博物馆馆长潘海波介绍,市博物馆创新开展了“一个中心、三大系列”社教活动,即围绕创建“第二课堂”这一中心,不断深入开展“爱家乡爱鹤壁——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节日,相聚博物馆——体验式教育”“走进校园——大课堂教育”三大系列教育活动,将文博资源及传统文化变成多元教材,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力、认同感。

此外,市博物馆还持续推出多个线上虚拟展、“鹤博云课堂”、二十四节气海报、“鹤博文物动起来”表情包等系列宣传内容,以线上线下系列活动打破时空局限,让身在外地的网友也能感受鹤壁历史文化魅力。

根据青少年兴趣开展特色品牌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汉服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看准了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市博物馆开展了“国风文化,锦绣中华”中原传统服饰线上展览,满足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热爱博物馆,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潘海波说,为拉近历史与孩子们的距离,增强博物馆教育的吸引力、趣味性与互动性,市博物馆根据青少年群体认知规律,将研学课程设计与孩子们的兴趣点紧密结合,在“研而有学、学之有趣”的基础上,开发配套课程互动体验活动及各类教育文创产品,成功叫响了多个“鹤博”研学活动品牌。

例如,“爱家乡爱鹤壁——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以传统历史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培育、青少年德育提升为目的,其“国风《诗经》教育课程”子品牌中的“成童礼”、《诗经》吟诵、《诗经》里的草木绘等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获评2022年度河南省社科普及优秀活动项目。“我们的节日,相聚博物馆——体验式教育”主题活动,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实践教育,重点开展习俗体验、非遗手工制作、亲子互动等教育活动。“走进校园——大课堂教育”主题活动,以送课程进校园、博物馆里画文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博物馆“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

寻找博物馆里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奇妙夜、木版年画体验、探索考古的秘密、鹤博寻宝记……2022年以来,市博物馆每年开展20余次线上线下主题社教活动,2万余人次受益,有效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的热情。

为了给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历史、展示自我、了解社会的平台,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三大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市博物馆推出了“博才少年”博物馆小小志愿者品牌活动,公开招募7至16岁的学生,让其参与博物馆讲解培训课程,让小讲解员成为博物馆里的别样风景。

眼下,“鹤博”研学活动不断“上新”,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据悉,5月17日,“鹤博国潮奇妙夜”活动将点亮市博物馆,欢迎广大市民前去沉浸式体验奇妙夜游。

2024-05-17 市博物馆创新开展“一个中心、三大系列”社会公共教育活动 1 1 05 鹤壁日报 content_6917.html 1 打造更多孩子的“第二课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