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力量

——市农科院做强农业“芯”培育新质生产力观察
市农科院科技人员在麦田里查看配置杂交组合的结实情况 本报记者 袁国强 摄
市农科院科技人员正在实验室内统计筛选玉米抗病种质材料基因型 本报记者 赵永强 摄

□本报首席记者 李霄楠 常凯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粮食的“芯片”。

当5月14日上午,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鹤壁)牌匾上的红绸被揭开,省级实验室赋能我市现代种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种子”也被种下。

这是一粒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强化种业创新支撑的“种子”,更是一粒加快培育和发展种业新质生产力的“种子”。

市农科院作为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鹤壁)的载体,与神农种业实验室“牵手”,有怎样的基础?又将如何用好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这一“种子”,焕发种业新力量,攀登种业“芯”高峰?日前,记者走进市农科院的试验田、实验室,探访市农科院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的生动实践。

一种信心

从“芯”出发,筑牢“四梁八柱”

“基地揭牌的那一刻,我们育出好种子的信心更足了!”

正值小满节气,市农科院分子育种实验室主任王帮太在实验室拣选着由海南带回的玉米种子,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在种业创新上能实现与省内顶级科研院所的协同攻关,这真的很酷。”

王帮太的信心正是源自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鹤壁)的落地运行。

“这意味着,我们有了学习更多前沿理论、获得更多高精尖技术支持的新渠道,在品种测试、配套技术集成熟化、新品种示范推广和规模化应用试验等方面也有了更为坚实的支撑。”王帮太笑着说。

在我市农科人的眼中,神农种业实验室“牵手”市农科院,绝不仅仅是“单项赋能”。

“我们有信心把市农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发展我市现代种业新质生产力。”市农科院党组书记李春林说。

李春林的信心源自市农科院从“芯”出发,构筑起了鹤壁种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从明确以“创特色、建强院”为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到实施生物育种技术提升、绿色高效玉米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玉米品种选育、特用玉米品种选育、小麦产业化研发五大特色工程,从落实党建引领、平台建设、项目支撑、创业环境和人才队伍建设五项保障机制,到实现科学研究抢占高地、成果转化强势突围、“三农”服务强劲有力的“三强”工作目标,市农科院创新实施的“1553”行动纲领,为种业科研的高质量发展谋划出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变化正在显现。现如今,干事创业的方向明了,科技创新的抓手实了,人才队伍的动力足了,团结向上的氛围浓了,种种迹象表明,市农科院有了更足的信心来抢抓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带来的新机遇,焕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新活力,即将迎来又一个创新创造的高峰期。

一种坚持

创“芯”驱动,锻造“种业芯片”

“在种业创新的路上,育种人应像优质种子一样,适应性强、抗逆性强。”

市农科院高产优质课题组负责人王良发博士正在带领团队在实验里从众多样本里挑出“最靓的种子”。实验间隙,他稍微抬头笑着对记者说:“脱了下地的蓝大褂,穿上实验室的白大褂,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就是我们的工作。”

(下转第三版)

2024-05-24 ——市农科院做强农业“芯”培育新质生产力观察 1 1 01 鹤壁日报 content_7318.html 1 种子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