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商务局
- 林鸿嘉到淇县调研重点项目建设时指出
- 高武峰在走访提案承办单位时强调
- 山城区
- 淇县
探索“党建+”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上接第一版)
“党建+四所联动” 模式,综合治理能力 提档升级
在城市社区基层治理中,历史遗留的疑难杂症怎么解决?
“诸如问题楼盘、涉法涉诉等,此类问题容易上升到极端事件且信访数量占比较大,依靠发动群众或个别职能部门难以解决。”长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苏杰说。
对此,该街道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创新实施“四所联动”模式,即“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街道法庭”联动起来,实现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诉前调解的合力效应。
同时,为实现“四所联动”高效运转,以“职能联促”“队伍联合”“平台联用”“责任联抓”的“四联四个一”工作方式让“枫桥经验”在长江路街道落地开花。
其中,聚焦“职能联促”,明确了“一项规范化流程”。该街道将案件事件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区分性质,通过公安调查、律师分析、司法解析、法庭研判进行“四所”集体会商、汇总意见,形成调解方案,组织现场调解。
突出“队伍联合”,组建了“一班专业化人马”。成立由“四所”工作人员组成“四所联动”组织机构,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担任总召集人,派出所所长担任副总召集人,综治中心主任担任联络员等。
注重“平台联用”,打造了“一批标准化阵地”。在街道综治中心专门设置了“四所联动”办公室,在各社区设置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站,遇到疑难复杂问题时召集“四所”工作人员到社区集中研判化解。
强化“责任联抓”,制定了“一套科学化机制”。实行首问责任制、联席会议制、责任分工制、经费保障制。明确了派出所“前哨”“快反”作用,司法所把关调解程序、律师事务所法律咨询服务、法庭庭前引导等职责,综治中心负责统筹,形成合力,实现了多元预防化解。
另外,长江路街道还依托法学会工作,建强“街道、社区、商圈”三级法学会工作站平台,创新“法学会+四所联动+N”模式,实现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诉前调解合力效应。
建立“三中心”,“三治融合”把效能叠加放大。在社区和有条件的小区,分别建立综治中心、德育中心、睦邻中心。综治中心主要履行法治职责,依法为民纾困解忧;德育中心主要履行德治职责,及时化解邻里纠纷;睦邻中心主要履行自治职责,彰显基层自治民主。
“党建+一户一档” 制度,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辖区企业商户多,如何提升对它们的治理效能?
长江路街道在党建引领下,创新推出了“一户一档”制度。通过绘制商户地图,为每家企业商户建立信息档案表,即企业商户信息表,进而实现对辖区企业商户的管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在这张企业商户信息表里,详细记录了企业商户的名称、地址、经营范围、营业状况等信息。通过企业商户信息表,可以快速地检索和查询企业商户的信息,避免了繁琐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长江路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说。
据悉,目前,长江路街道对辖区720家企业商户均建立了企业商户信息表。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长江路街道还立足服务企业,建立“一企一管家、一企一策、一企一档”的“三个一”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有针对性的助企纾困措施,以“全流程陪伴式”服务解决民营企业“出海”后顾之忧。
“一企一管家”,搭建陪伴保障机制。由街道班子成员、部门、社区全体人员组建11个“助企服务组”,推行“一企一管家”机制,以“优环境、解难题、强实体”为重点,明确任务、精准服务,当好企业“店小二”,确保企业服务取得实效。
“一企一档”,当好企业“保育员”。对辖区综合楼宇资源、入驻产业进行全面摸排,实行“一企一楼”精细化管理,对不同类企业进行“个转企”流程、“四上单位”入库等政策、路径详细讲解答疑,纳入企业培育库,为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采取周走访、月例会,密切同辖区单位、重点企业沟通,为企业精准“把脉”,收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针对问题建立“一企一档”。同时,强化问题导向、跟踪问效,闭环机制推进问题解决,帮助企业疏通堵点、解决难点、缓解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