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汉子和他的“黄金”种子

——记深耕种业30余年、不断追求粮食单产新高的“新农人”董本波
7月5日,董本波正在检查收上来的小麦种子。这些种子经过精选加工和包装后,将于秋天播种。 本报记者 张宁 摄
扫码看视频

□本报首席记者 常凯

夏日,午后3时,太阳依然热烈。车行在田间小路,满目皆绿。

7月4日下午1时,刚在郑州参加完种子信息交流会的董本波,家都没回,开车下了高速公路就径直去了淇滨区钜桥镇王寨村的试验田。

280亩的试验田里,一株株玉米已经长出了6片展开叶。“我放心不下地里的苗啊。”受前两日强对流天气影响,有的玉米叶子被冰雹砸成了一条条的,董本波在田间连着走了五六行后,蹲下来摩挲着叶子说:“管理措施得跟上,这两天还有暴雨,田间排水也得及时。”

田间,和满眼的绿色相比,董本波的肤色显得更加黝黑发亮,如同被涂上了一层乌亮的釉质;他的额头,深深的皱纹里又一次填满了汗水,仿佛诉说着30多年来,他与种子、与土地之间深沉的故事。

他变成了黝黑的汉子,也育出了“黄金”种子

初见董本波,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和地地道道的农民没啥两样。

“老董早先可没这么黑。”“俺董总啊,地头才是他的办公室。”

叫他“老董”的,是他的老相识李玉清;喊他“董总”的,是去年从信阳农林学院毕业后加入他公司的“新农人”王玉珍。在旁人的介绍下,记者发现董本波这个“农民”不简单。

今年55岁的董本波是河南春晓种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说起自己的育种之路,老董撸了撸袖子,好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进入了他的“主场”。

“1990年我从安阳农校毕业后,先后在浚县农场四分场和浚县种子公司干了12年。”董本波说,这期间,他承担过河南省小麦旱地和水浇地高肥组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为他日后从事育种打下了基础。

正式进入育种行业,要从2002年董本波决定创业开始。“创业之初,我选择了代理广大农民朋友认可的‘周麦’品种。”从卖种子开始,顺理成章,又顺风顺水,董本波赚来了第一桶金。

但董本波并不满足于此。“为啥我不去繁种甚至育种呢?”带着这个念头,董本波开始了育种之路。

20多年前,小麦育种主要采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完成。董本波育种,用他自己的话说,用的甚至是更笨的办法。“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牙咬、眼瞪、一杆秤,外加一个放大镜。”董本波笑着介绍,牙咬,感受小麦的质感;眼瞪,观察小麦的外观;一杆秤,明确小麦的产量。

培育出一个优良的小麦品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顺利的话需要10年左右,要在无数次的选择中摸索前进。

此时的董本波还没有现如今这般黝黑。他的肤色,在育种中一点一点加深。

烈日下,董本波戴着草帽、挂着水壶、披着毛巾,成晌成晌地蹲在小麦试验田里观察小麦长相,记载小麦试验的科学数据,对成千上万株麦苗一株一株地仔细甄选,像追赶麦浪一样工作在小麦试验田里。当太阳像火球一样把炽热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董本波仍在追赶着麦浪冲向麦海深处。

从田间回到董本波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浚晓9706”“春晓158”“春晓186”“春晓159”“春晓196”5个小麦品种的审定证书。目前,他培育出的种子年销量2700万斤左右,在江苏、安徽、陕西、河南等省种植。

(下转第二版)

2024-07-08 ——记深耕种业30余年、不断追求粮食单产新高的“新农人”董本波 1 1 01 鹤壁日报 content_9632.html 1 黝黑汉子和他的“黄金”种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