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碗”盛上更多“鹤壁粮”
□本报记者 赵玮 马龙歌
7月16日,在位于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的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永优公司)单产提升超高产示范田里,一株株玉米已长出了八九片展开叶,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眼下正是抓好田间管理、促进秋粮丰收的关键时期,一早就扎进田里的永优公司高产攻关项目组组长陈希瑞,在玉米地里来回走动查看生长情况:“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钻心虫等钻蛀性害虫的关键时期,这几天得安排人防治了。”
近年来,我市把粮食单产提升行动作为农业工作的“头号工程”来抓,不断强化政策、技术、资金、服务等农业要素保障,深挖粮食增产潜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全力以赴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良种落地 良法种田 下好稳产“先手棋”
单产是产量的“定盘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
为切实做好我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我市以提高小麦、玉米、花生单产为主攻方向,强化示范引领带动,科学防灾抗灾减灾,集成推广高产稳产技术模式,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创建一批“吨半粮田”,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经实打验收,单产912.6公斤!”6月6日下午,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王寨村“艾麦180”百亩丰产方冬小麦实打验收测产现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文善宣布了这一喜讯。截至当日,这一结果创下了今年全国冬小麦单产新高,也标志着我市小麦单产提升行动取得了新突破。
同一天,捷报频传,浚县单产提升示范县百亩攻关田也交出亮眼“成绩单”,取得了小麦亩产853.1公斤的好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市誓将单产提升行动落地落实的决心。
高度重视,建强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把粮食单产提升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牵头成立市粮食单产提升工作专班,精准制定产量目标,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深入田间实地调研指导,为单产提升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市县乡村四级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将高产创建任务分解到县区、乡镇,落实到村组、地块,统筹单产提升、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涉农项目,集中向单产提升试验区、示范区倾斜,不断提升创建水平。
以点带面,创新推广模式。在浚县、淇县、淇滨区、示范区、市农科院、永优公司选择8个高产攻关点,创新实施“五定”机制,集中力量开展超高产攻关,确保产量突破性提升。
…… ……
“今年我市的田间管理更精细,比如在小麦灌浆初期,针对土壤墒情差的麦田,引导农民及时浇水,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同时,增加土壤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刘斌介绍,我市小麦大部分在去年10月上中旬播种,由于播种期适宜、全程科学管理,小麦有效分蘖增加、成穗率高,单产和总产水平得到提升。
技术集成 高产创建 夯实高产“压舱石”
夏粮是丰收的第一仗。刚刚过去的6月,我市种粮大户董本波种植的超高产攻关示范田小麦亩产912.6公斤。
近年来,提高单产成为粮食增产的重心。在董本波的超高产攻关示范田内,代繁的小麦品种纷纷实现了预期目标,而他自己研发的“春晓196”在今年更是取得了平均单产856.2公斤的骄人成绩。
为何能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董本波说:“离不开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创新实施定方案、定地块、定品种、定主体、定专家“五定”措施,积极探索创新种植模式,集成推广深耕深翻、适期适量播种、宽幅匀播、镇压保墒、滴灌喷灌、水肥一体、统防统治、一喷三防、机收减损等技术,让测产地块小麦亩产高出当地平均水平10%以上,为小麦高产创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另外,我市农机装备的迭代更新、农机手“以老带新”的技术传承,也为小麦单产提升提供了充足的软硬件支持。作为河南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豫北唯一赛区,在6月7日的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中,经测算,机收减损率稳定控制在省定要求的1%以下。
机收减损率年年达标,印证了“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从另一个层面为推动小麦单产提升作出了贡献。
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为135.4万亩,比上年增加0.44万亩;亩产516.0公斤,较上年增长3.3%;产量69.87万吨,较上年增长3.6%,标志着我市小麦单产实现新突破。
示范引领 科学管控 筑牢丰收“基本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持续锁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由于耕地资源有限,通过扩张耕地面积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余地不大。但是,单产提升潜力十足,玉米作为增产潜力最大的主粮品种,如何在现有实力下继续挖掘增产潜力?
玉米长出片片绿叶,套种的大豆冒出地面两拃多高……眼下,浚县新镇镇杜行村,种粮大户胡开增承包的1701亩农田一片翠绿。受降雨影响,7月16日上午,胡开增来到地头查看排水情况,一并排查刚铺设的滴灌带衔接是否完好。
“今夏麦收,我们的亩产比去年高了150多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胡开增说。麦收后,合作社的农机手通过车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设定好作业轨迹和区域,进行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播种。
在今年开展的秋粮单产提升行动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分管领导深入生产一线调研指导,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相关政策做到有效实施,分级示范得到落地落实。
市农业农村局多次组织市县农技人员,并邀请种植大户开展技术会商,针对玉米密度提升、高温干旱胁迫、后期脱肥等增产瓶颈,集成推广玉米“一优、两度、四集成”单产提升技术模式。
“一优”即优化品种及处理,“两度”即密度、成熟度,“四集成”即集成“种、管、防、收”四个生产环节。
增加密度是单产提升的重要因素。今年永优公司单产提升超高产示范田选用了优质高产的“浚单1618”品种,根据品种特性,每亩地的玉米种植密度提升到了6000株左右,而且播种期间精准把控玉米株间距,满地玉米苗整齐粗壮、株距远近适宜。
除了合理密植、精量播种外,科学的水肥是发挥高产潜力的重要保障。“都是种地老把式,以前我们嫌麻烦,施肥也是‘一炮轰’。如今地里全部用上了水肥一体机,精确定量调控水肥,不仅节水省肥,而且能做到科学供应,让玉米‘吃得饱、长得好’。”永优公司负责人李辉说。
李辉介绍:“后期,我们还会通过科学管控、防治病虫、一喷多促等管理措施,让这块地实现最大程度的高产。”
在鹤壁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决战单产提升行动的擂鼓持续敲响……“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向良田挖潜力、用良种优产力、以良技增动力、用农机提效力、以良制增活力,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全力打造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新亮点,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舒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