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强化市容秩序提升整治行动
- 尚欣到“五个一”联系点调研防汛工作时强调
- 四季青文博园城乡怀旧馆邀您重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回眸漫漫成长路 重温悠悠岁月情
本报讯 (记者 郭红艳 徐嘉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春潮涌动的年代。改革开放初始,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身着时尚的服装,迈着自信的步伐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童年》的歌声飘荡在四季青文博园三楼的城乡怀旧馆内。7月23日,歌声把前来参观的游客瞬间带到了记忆中那个热情高涨、激情飞扬的年代。
留声机、缝纫机、马头钟、“28式”自行车、老式电影放映机……这些充满年代感的物件让游客“穿越”回童年,唤醒心底最温暖的回忆。在时光的流转中,每一件老物件都是历史的低语,是心灵深处最温柔的回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老物件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也渐渐模糊了。正因如此,四季青文博园通过收集、展示老物件和老照片,将人们记忆中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术保存下来,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历史窗口,帮助人们了解和学习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四季青集团董事长李东顺说。
在城乡怀旧馆的橱窗里,一辆“28式”自行车赫然映入游客的眼中。车后座上放着一个木箱,箱上写着“冰糕”二字。“透过这辆自行车,仿佛能听到卖冰糕大哥那嘹亮的叫卖声。”游客王军民说。进入馆中,左边展台上摆放着两排各式各样的旅行包和旅行箱,它们的材质多为皮革或帆布,线条简洁,以方形、长方形为主,箱包中有多个口袋和隔层设计,充分体现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务实风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收音机是解放思想的窗户。城乡怀旧馆的展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收音机,还放置着很多磁带。“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和磁带虽然已经被更先进的设备取代,但是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法被替代。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游客李晓英说。BP机、大哥大、小灵通……各种款式的通信设备静静地“躺”在另一个展柜里。“这个展柜主要展示的是摩托罗拉系列手机,我们可以看到手机越来越小、越来越轻便,功能越来越强大,通信工具的变化充分反映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四季青文博园讲解员薛源说。
再往里走是城乡怀旧馆精心设置的“客厅”。“客厅”摆放着实木的橱柜、沙发,半身高的双层冰箱、打开后吱吱响的电风扇等。但最吸引游客目光的还是那一台生产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时我们全村也就有一两台黑白电视机,村民们吃过晚饭早早就会搬着凳子前去观看,直到主持人说‘再见’时,村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游客牛秀丽说,这台黑白电视机承载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美好回忆。
在城乡怀旧馆的一角,一块白色的幕布醒目地悬挂在墙上。幕布的对面,是一台长江牌胶片放映机。“放映机的供片盘虽然已锈迹斑斑,但供片盘里胶片的影像依然清晰可见。我们通过摆放胶片放映机、幕布、小板凳、石墩儿等,还原人们记忆深处看露天电影的场景,让游客进行沉浸式回忆。”薛源说。此外,赶大集、看大戏、跳皮筋、打弹弓……展馆中黑白照片展示出来的活动都会让游客回想起儿时的快乐和幸福。
这里不仅是游客的怀旧基地,也是中小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位游客都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幻灯机、唱片留声机、飞鹤牌缝纫机、拨号电话机等这些老物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却是那个时代气息的再现。怀旧不是守旧,是对生活的回味、青春的追忆,是社会发展的前后对比,是家国情怀的一种延续。城乡怀旧馆不仅是连接人们情感与记忆的纽带,还是展示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和民族自信的重要平台。通过参观城乡怀旧馆,人们可以在怀旧的过程中感受到时代的进步,能够牢记初心、不忘经典,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断努力奋斗。”李东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