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热心收藏献余热 传承文化映初心

——记淇县朝歌博物馆馆长付同喜

□本报记者 汪丽娜

通讯员 张建州 马强

循着石板路面进入古香古色的朝歌老街,西侧的淇县朝歌博物馆显得厚重而古朴。进入博物馆,记者见到一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老人,提及朝歌老街和淇县朝歌博物馆,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他就是淇县致力于保护传承民俗文化遗产的共产党员付同喜。

出生于1949年6月的他曾任淇县邮政局局长,2009年退休,现任淇县朝歌博物馆馆长、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社长。

自费办馆,收集民族和民俗文化物品4000余件

“古都朝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大量特点鲜明的文化遗产。怎样才能把这些民族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付同喜决定收集收藏民族和民俗文化用品,“我要建立一个博物馆”。

“咱们都退休了,歇着多好,你别折腾了。”一开始,老同事、老朋友都连连摇头,老伴儿侯素英也劝他不要做这个既花钱又费力的活儿。“我原本就是啥也没有的穷小子,共产党把咱培养成才,总想再干点事情回报社会。”付同喜坚定地说。

从事收集工作,摆在付同喜面前的难题很多。没有资金,他就用自己的积蓄和退休工资当资金,自己则耕地种粮、种菜,省吃俭用。没有场地,他就把家里的房子进行整合,让女儿腾出来一个院子来存放物品。“我每次去收集物品时都动员爱人跟我一起去,慢慢她也融入了进来。后来我的钱不够了,她把积蓄也拿了出来。”让付同喜欣慰的是,他的执着打动了老伴儿和孩子们,家人们已经开始支持他进行收藏。侯素英每次都陪他下乡,女儿更是把自己的住房腾出来让父亲当作展厅。

付同喜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行动也打动了身边的收藏爱好者。有人把家中老物件赠送给他,有人听说哪个村有稀缺农具或生活用具,就立马主动打电话告诉他。付同喜陆续收集到农耕民俗物件,地下红色交通线、站、点上的老物品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具等4000余件。就这样,展品丰富、特色鲜明的朝歌博物馆办起来了。

“我们先到二楼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这里有很多珍贵的物品,还有见证邮局发展历史的展品。楼下是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收藏了当年的革命文物。农耕物件在朝歌街道南关村。”付同喜带着记者参观了朝歌博物馆,自费办馆的他还为参观者进行义务讲解,一干就是15年。

保护非遗文化,影响群众23万余人次

在朝歌博物馆,记者看到了磁石电话、拨号电话、按键电话、智能无绳电话和大哥大等,还有邮局老式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付同喜将工作50余年来通信行业发展变化的标志性产品保存了下来。

除了通信工具,付同喜还收藏了农耕时代生产用具等老物件3300余件,包括原始生产器具和传统手工业、商业、渔业、饮食业等各种器具。

然而,做好收藏绝非易事。据介绍,有次为了运载一个老石槽,付同喜和妻子拉平车走了40余里路,当时两人脚上都磨出了泡。付同喜还用天然奇石述说民间文学,他收集了105块天然奇石和相关联的60余个民间故事,申报了“中原农耕”“帝辛传说”“箕子传说”3个市级非遗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开馆以来,淇县朝歌博物馆已接待各地参观人士23万余人次,付同喜的事迹也多次被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

传承红色基因,开展主题宣讲活动300余场

“我始终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付同喜表示。他积极学习党史,寻找红色记忆,收集珍贵史料,跑遍了豫北革命老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深入红色地下交通站、点等旧址,走访根据地老党员、老干部及红色交通亲历者、革命后代、知情群众,了解抗战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豫北地区红色交通史实,收集当年的革命实物,建成了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纪念馆分“隐蔽战线”“红色记忆”“时代英模”“红色电波”4个板块,展品有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过的物品,刊载淇县解放的报纸等各类物品300余件。

办馆以来,付同喜坚持义务讲解红色故事和社会科学知识。累计开展主题宣讲活动300余场,弘扬了民族和民俗文化,传承了红色基因。

朝歌博物馆先后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南省百姓宣讲示范点”“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付同喜也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河南省优秀新时代宣讲师”“河南省‘最美五老’”等荣誉称号。

老骥伏枥守初心,岁月不老志更坚。“民俗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老共产党员,我要继续发挥余热,推动民俗文化的收集、传播和传承,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付同喜表示。

2024-07-29 ——记淇县朝歌博物馆馆长付同喜 1 1 04 鹤壁日报 content_10566.html 1 热心收藏献余热 传承文化映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