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全”工作格局 推动生活圈城区全覆盖

(上接第一版)

为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我市以更好满足群众精神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在家门口步行5至10分钟范围内,配齐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20种“基本保障业态”,在家门口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居民文体娱康等30种“品质提升业态”,实现城市颜值和内涵品位同步提升。

围绕“一店一早”,布局300余家裕隆、家园等连锁超市、便利店进社区,提供文印、代缴、家政、早餐等便民服务。

围绕“一菜一修”,推动19个菜市场标准化智慧化改造;社区工坊和连锁型商超为群众提供修鞋、修伞、修裤边、配钥匙、补胎打气等各类“小修小补”服务。

围绕“一老一小”,建设养老服务机构69家、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8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7家,增设床位2193张,构建大平台带动小平台、小平台延伸到家庭的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0到3岁托育服务,建成托育机构19所,解决青年家庭幼儿看护这一现实难题。

全员参与,推动服务功能与资源利用深度融合

连续两年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列为全市十大重点民生实事。

推动品牌连锁、社区电商、即时零售、便民网点等业态百花齐放。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凝聚群众智慧力量,推动生活圈建设提速提质。

生活圈建设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深度探索,处处彰显着鹤壁温度。

坚持政府引导,凝聚起生活圈建设的强大合力。由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干部担任社区便民生活圈四级“圈长”,共同推动建设和管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部署,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为生活圈建设把方向、定基调、强动力。各县区、各城区、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一线督战。

加强市场主导,实现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的集聚发展。推动品牌连锁企业进社区,参与书屋、日间照料中心等运营,推动生活圈日常管理精细化、项目运营长期化、服务内容全面化。引进一批社区电商,创新“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站点自提”模式,提供便捷服务。支持各类商家发展即时零售,即时零售订单已占零售订单总量的36%。社区生鲜超市、早餐、家政、末端配送等便民商业网点超1万个。

注重群众参与,激发社区参与生活圈建设的内生动力。搭建沟通平台,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通过App小程序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尝试“职能部门主管+社区协调推动+居民自治参与”的建后管理模式,有的放矢开展建设。

深耕勤种,硕果累累。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我市将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养老、教育发展等与生活圈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圈融合提质城市生活。

“综合服务圈”新建、改造高标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40个、社区综合服务站52个、24小时便民服务站20个、自助政务服务站10个、智慧警亭4个,增设证件办理、缴费、纳税等自助服务设备36台。

“全民健身圈”增设、修复健身器材1145台,修缮健康步道、社区健身路径550条,新建场馆45个、室外综合健身场地247个、社区游园及小型公共开放空间249个、多功能运动场地117个。

“养老服务圈”打造社区养老服务机构69家、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8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7家,面积6.1万平方米,床位增设2193张。

“健康医疗圈”高质量建设卫生服务中心21个、卫生服务站83个、残疾人康复站37个,家庭医生签约超104万人。

“社区文化圈”打造书香社区、国学教育、家长学校等活动场所121处,建成淇河书屋65座、社区书屋144座,投放图书41.1万册,服务群众82.1万人次。

“就学便利圈”已建成中小学和幼儿园253所(城区108所、两县14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校园配套102项,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7.9%。积极探索0到3岁托育服务,建成托育机构19所(城区8所、两县11所),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带娃难。

“绿色出行圈”在城市主次干道增设、提升95条慢行通道、48条骑行专用道,改造提升362个公交站点,打造公交港湾35个,改造充电桩24009个。

“便捷消费圈”改建便民消费市场25处,引导连锁商超进社区,建设提升小型便民超市512个,建设智能快递箱、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465个。

“市政提质圈”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站621座,新增智能化垃圾分类柜216个,社区及周边新增绿地534万平方米,增设停车位30500余个;新建车棚936座、爱心驿站62个,建设智慧安防小区314个,公厕、无障碍化设施高标准改造和建设426处,直接惠及27万户81万多人。九个“圈”各具功能又互为补充,达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024-08-26 1 1 02 鹤壁日报 content_11792.html 1 构建“四全”工作格局 推动生活圈城区全覆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