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2361”总体布局为主线 攻坚克难 奋勇争先 加快推动山城区高质量发展
2月27日、28日,山城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去年工作,提出了2025年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审议通过了区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审查批准了计划和财政报告,激励和鼓舞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坚定信心、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加快推动山城区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鹤壁实践中走在前、当先锋。
2024年工作回顾
一 抓投资、稳增长,经济运行更加稳固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个、总投资150.7亿元,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84.6亿元。12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8%。
二 抓转型、聚链条,产业基础更加坚实
建成中试基地2个,在建中试基地项目1个,已签约中试基地项目5个。56家企业组成的汽车电子电器产业联盟揭牌成立。牟山园区南部片区顺利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石林园区17台煤气发生炉全部拆除完毕,盘活闲置用地819亩,园区转型步伐加快。
三 抓创新、挖潜能,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1家、50家,同比增长16.7%、11.1%,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家。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增长4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3.3%。
四 抓统筹、提品质,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八矿东井社区、长安巷、积善园等5个点位被评为全市优秀项目。8个衔接资金产业项目,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业增收,6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石林南瓜”获评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正合林果”“晶金食用菌”等农产品进入河南省知名品牌目录,青年鸡养殖总量全国第一。
五 抓治理、强保护,生态环境更加靓丽
大气污染防治更加精准化、科学化。汤河耿寺断面明显优于地表Ⅳ类水标准并持续稳定达标,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完成造林面积1900亩,新建提升18个市级以上森林乡村,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64%。25个冬春水利项目、鹿林渠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圆满收官,水系连通的水美山城加快形成。
六 办实事、解难题,民生福祉更加增进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463人、新增职业技能培训6576人、新增技能人才358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890人、新增“四类人才”811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覆盖率100%,本科上线率70.1%。慢性病患者签约率90%。建成老年助餐点位30个,老年助餐服务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开展文化活动138场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
七 防风险、除隐患,社会大局更加稳定
全区治安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0.5%。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9.6%。“三零”村(社区)创建达标率95%,企事业单位创建率99.7%,整体创建率全市第一。整改隐患8937个、停产整顿取缔企业101家,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八 转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更加过硬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全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扎实做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2件、政协委员提案135件,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
2025年工作安排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全面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紧扣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以“12361”总体布局为主线,大抓工业、大抓制造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加快推动山城区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鹤壁实践中走在前、当先锋。
2025年重点抓好八项工作
一、坚持产业升级强引领
集聚壮大生物制造产业。牟山园区南部片区按照“1+2+5+N”的发展路径,健全完善“引导基金+政策支持+产业数据化”中试产业现代化发展体系,打造集生物医药、合成蛋白、生物基新材料于一体的产业链群。
整合升级汽车电子电器产业。牟山园区北部片区按照“六步”推进计划,打造汽车电子全产业链条,形成区内小循环、区外大循环的产业生态。
全力培育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石林园区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加强闲置土地盘活利用,着力打造“三聚”终端生产制造基地。
二、坚持科技创新增动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年新入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以上。推动3个试点行业70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立“市级—省级—国家级”梯次培育后备库,全力支持河南生物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平台创建国家级中试基地,做优做强聚醚酰亚胺树脂、合成高分子材料、清洁燃料等中试平台。
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深入实施“才聚山城”行动计划,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000人、高技能人才500人。“科技贷”业务1亿元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3亿元以上。
三、坚持扩大投资激活力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落实招商信息“321+重点突破”工作机制,确保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个以上,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对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10亿元以上。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全年新开工项目15个以上、竣工项目10个以上,8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40.7亿元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周周见交流活动。拓展15分钟政务服务圈,形成“一张网”“一次办”“就近办”。
四、坚持建管并重提能级
抓实城市更新。坚持“先体检、后更新”,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韧性。
提升城市品质。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项目建成运营,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档升级。
优化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谋划实施智慧环卫项目,提升城市管理运行效率。拓展公园绿地发展新业态。
五、坚持产业带动促振兴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26万亩以上。进一步提升抗旱保灌能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谋划实施8个衔接资金产业项目,带动更多困难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全力培育农业产业。围绕“南种北养中休闲”产业布局,南部做细做深石林南瓜、朝天椒等规模化特色种植业,北部做大做强种鸡饲养、优质青年鸡培育和品牌蛋鸡产业,中部做优做精红色文旅产业。
全面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
六、坚持绿色发展优生态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土壤安全利用,确保耿寺断面稳定达标,全面完成“十四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抓好生态保护和修复。扎实推进山区绿化、廊道绿化、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工作。强化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持续做好“以水润城”文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节能降耗,新增绩效分级A、B级企业9家以上。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积极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
七、坚持办好实事惠民生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以上。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保持欠薪动态清零。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中小学校协同发展,高标准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深化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提升社会服务质效。落实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深入推进家庭病床医保结算服务,稳步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增量,争创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八、坚持守牢底线保稳定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常态化开展“专家查隐患、政府促整改、企业抓落实”,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建设,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亡人事故。
筑牢社会治理防线。深化“三零”创建,落实“1、3、5”快速响应机制,深入细致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统筹好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守牢“三保”底线,防范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永葆政治本色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及省市决策部署,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政府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
强化实干担当
让躬身笃行、担当实干成为政府工作最鲜明的特质,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恪守清正廉洁
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确保把更多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本报记者张婷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