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省委书记刘宁到鹤调研讲话精神在辛村遗址考古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 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
- 淇滨区文旅局打好保护、传承、创新“三张牌”,以生动实践讲述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淇滨故事”
- 全国人大代表、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建议:
- 我市电网含“绿”量持续攀升
看辛村遗址如何更好续写三千年文明传奇
□本报记者 王玉姣 通讯员 王海龙
2月24日,省委书记刘宁到我市调研产业转型、基层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在位于淇滨区的辛村遗址,刘宁书记询问文物保护利用等情况,为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三千年钟灵毓秀,辛村遗址商周文化遗存令人心驰神往。从数字化展厅创意展示商周文化考古成果,到“嬉游记”研学主题活动让千年历史如在眼前,辛村遗址已然成为豫北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这一系列成绩,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淇滨区文旅局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活化利用的生动注脚。
文明绵延,在兹尤盛。近年来,淇滨区文旅局始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聚焦以文聚力、以文兴业,打好保护、传承、创新“三张牌”,全面提升辛村遗址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水平,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在穿越历史、古今对话的同时,一路“破圈出彩”。
打好保护牌,文物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对我们而言,辛村遗址既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守土尽责的重要考验。”淇滨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做好辛村遗址保护工作,该局因地制宜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
该局积极争取资金,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全国一流、全省最大的遗址保护大棚。建立公安、文物、属地等重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完善文物“四有”档案。持续强化技防、人防、物防“三防”协同,在辛村遗址保护范围内安装120余处高清监控设备和红外线电子护栏,实现监控全覆盖;常态化开展重点时段巡防工作,核心区域24小时有专人值守;在汛期等重点时段增配防汛设备,安装防护栏,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筑牢物防屏障,切实为古迹遗址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打好传承牌,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气象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既要“守得住”,也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科学有效地传承好、展示好辛村遗址文化资源,更好延续历史文脉,是淇滨区文旅局的一道必答题。
该局创新展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阐释、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等工作成果,在辛村遗址保护大棚内新建300平方米的数字化展厅,用沉浸式周代卫国历史墙、数字展示大屏、文物(仿制品)展柜等设施,展示和讲解卫国起源及其世系、诗经文化、卫国文明、君子之乡等考古、文献历史信息,打造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古发掘示范基地,使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领略以辛村遗址为核心的卫国文化,畅游历史长河,感受卫国的兴衰变迁。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