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市发布今年第1号总林长令
- 创新模式化解基层矛盾
- 淇县桥盟街道
- 樱花季再添热门打卡点
一个园区承载空天梦
□本报首席记者 常凯 范鑫
在我市商业航天产业版图中,有一个占地563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它不大,但汇聚着“星”动能,承载着“星”梦想。
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如今,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从航天宏图、天章卫星、航天驭星、中科星云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到航宇火箭制造基地、航天枢纽港项目加快推进,这里既有“整星”待装,也有“整箭”蓄势,还有越来越多“天上的应用”赋能“地上的场景”。
这个名为鹤壁卫星智造产业园的园区,不仅是我市矢志打造中国商业航天及卫星城市这一“空天梦”的有效载体,还是我市聚焦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3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淇滨区的鹤壁卫星智造产业园,透过园区的建设,梳理产业发展脉络,感知产业发展脉动,看一个园区如何汇聚起商业航天产业的“星”动能。
从一家企业到一个产业
3月26日,鹤壁科创新城,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华中总部,有一块倒计时牌格外引人注目:“距离航天宏图PIESAT-2 13—16卫星发射还有51天。”
正是这家公司与我市的成功“牵手”,开启了豫北小城逐梦星辰大海的新征程。
得益于我市良好的数字产业基础和优良的营商环境,2020年7月,航天宏图选择将华中总部卫星运营中心项目落户鹤壁科创新城,并开始谋划实施“女娲星座”计划。
此后,我市在这场追逐“星”光的赛道上以务实举措深耕,频频在全产业链上卡点落子——
星座建设接续更新。航天宏图“女娲星座”2023年成功发射“中原1号”“鹤壁1号、2号、3号”4颗卫星,2024年又相继发射了8颗卫星,在轨卫星达到12颗,成为全国最大的业务化运行雷达遥感星座。
卫星制造稳步上新。天章卫星年产100颗卫星生产资质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为全省首家。目前已具备年产20颗500公斤级和10颗1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助力我市实现从“用卫星”到“造卫星”的转变。
卫星测运控不断创新。航天驭星测运控基地架起“云梯”,捕捉太空信号,可服务400余颗在轨卫星。其与中电科27所共建的河南航天枢纽港即将建成,配套形成军民商卫星测运控体系。
数据应用推陈出新。航天宏图“女娲星座”与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等部委合作,通过实施全球区域定期覆盖、特定区域快速重访、重点目标高频监视等观测手段,在近年来的防汛、山体滑坡救援、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成标准影像数据50余万景,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火箭研制提速刷新。天章运载火箭研发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以上,计划今年6月底前建成,具备年产火箭不少于12发的产能,预计2026年完成首飞。
…… ……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