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土源性线虫病 共享健康美好生活
土源性线虫是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体并寄生在肠道的线虫,主要包括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等。
近年来,随着居民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的改善,我国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持续下降。但由于该病具有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目前仍存在散发病例。预防土源性线虫感染仍需引起公众重视。
土源性线虫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与个人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等息息相关。钩虫病主要因赤足下地劳动时,皮肤与土壤中的感染期幼虫接触,感染期幼虫经皮肤进入人体,或因生食含有感染期幼虫的蔬菜、瓜果而感染。蛔虫病和鞭虫病是因摄入含有蛔虫卵和鞭虫卵的污染水源和食物所致。蛲虫病主要通过被蛲虫卵污染的手指、食物、文具、衣物等传播,当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后,就会引发感染。
土源性线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人体感染土源性线虫后,短期内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体内寄生虫数量越多,对宿主的营养掠夺也越严重,可导致营养不良。寄生虫在体内移行和定居过程可能造成组织机械性损伤。
钩虫病可导致皮炎,引起贫血,甚至全身水肿和腹水,也可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咳嗽、咳痰、气喘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智力减退和异嗜症等;蛔虫病和鞭虫病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蛔虫重度感染可导致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穿孔等并发症;蛲虫病则主要引起肛门等部位瘙痒,导致患儿夜惊、哭闹、烦躁不安等,也可导致湿疹性皮炎和皮肤瘙痒,抓破后可继发感染。
如何预防土源性线虫病?
预防土源性线虫病最重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养成不随地大小便,不赤脚下地劳动,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勤剪指甲,避免生食未清洗的瓜果蔬菜,杜绝饮用生水,生熟食品要严格分开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加强粪便管理、保障安全供水、改善环境卫生,并在农村地区推进厕所化粪池建设等防控措施。(市疾控中心杜颖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