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小镇贯通上下游
(上接第一版)
在该公司展厅内,三款装在玻璃瓶内的白色粉末状产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余俊虎说,这三款产品分别是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玻色因,可应用于高端化妆品,是该公司已中试成功的产品。
在余俊虎的介绍下,该公司自2023年成立以来,已探索形成的“中试+”运营模式,在链接成果、孵化项目、赋能产业、汇聚人才的创新枢纽作用越发清晰:
——累计链接科技成果42项,其中完成了北京大学可降解材料PHA等22个中试项目,真正把科研成果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样品;
——累计孵化麦角硫因等8个项目,把中试后的“样品”变为“用得着”的产品和商品;
——输出了3项可推广的新技术,赋能产业转型。以基地输出的非粮绿色乙醇技术为例,已在飞天生物产业化落地。该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为推动能源产业转型、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3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汇聚院士、杰青等科学家团队40余个,聚才“强磁场”效应不断显现。
山城区建设的中试小镇不止于此。在“中试小镇”快速崛起的进程中,率先建成的新拓洋中试基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有近20种产品在此完成中试熟化,维生素K2、木质素、塔格糖等6个产品完成中试转化。其中,2个产品由全球首创生物法绿色工艺制造,1个产品使用国内首创生物法生产。
而在距离河南成果转化生物科技公司两公里外,还有另外一个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催化新材料中试基地正在开足马力建设。
催化新材料中试基地的铜系、铁系、氧化锌脱硫剂中试产线进展顺利,预计今年4月底就能完成设备安装,可以按照煤化工企业需要高效研发系列高性能催化剂新品,为我市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产业蓄势赋能。
作为我市“一室两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城区中试小镇的“中试+”效应,已经实现了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实体链的“四链融合”,推动着更多新技术、新项目“落地生金”。
敢破局、深融合:打通中试贯通上下游的关键节点
为何要建中试小镇?
山城区牟山园区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路遥介绍,从科技创新的维度看,中试基地是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的前沿阵地;从产业链集聚维度看,中试基地作为产业磁极,可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就近布局。从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维度看,通过“中试平台+定向招商”模式,地方可以精准吸引细分领域企业,实现“科研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闭环转化,是招商引资、实现产业突破的强大引擎和重要资源。
“中试基地的对外合作模式包括委托中试、小批量产品代工、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催化新材料中试基地总经理闫常群说,中试平台不仅有链接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器”作用,还是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一把利刃。“我们的项目投产后,产出的催化剂就可以用到煤化工的生产环节,为我市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发展助力。”
正如闫常群所说,山城区正是敏锐捕捉到了通过发展中试产业可以撬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为此做足了功课,下足了力气。
“目前,山城区立足于自身优势,已建设河南生物产业集团年产1000吨高分子量聚乳酸中试示范线项目、亿锆新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锆基新材料中试项目等中试项目6个,拟落地中试项目4个,通过中试招商拟落地的工业项目7个。”李路遥说,这些项目以中试为支撑,贯通了产业上下游的关键节点,不仅映射着中试小镇建设的蹄疾步稳,也促进着山城区“1+2+5+N”中试平台矩阵体系的加速构建。
据了解,山城区围绕河南生物产业集团,聚焦合成生物和新材料两个产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新拓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等5大片区,推动N项中试产品孵化,并力争利用3年时间,打造一座拥有20至30个中试基地的中试小镇,实现50个以上中试项目落地,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实现产业化。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紧扣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与中试基地开展合作,更好发挥中试基地科技招商能效,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壮大我市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做出更大贡献。”李路遥对中试小镇的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