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城乡融合发展的“嘉禾蓝图”
4月17日上午,“AI赋能,智媒变革”地市媒体交流暨城乡融合看嘉兴百家党媒主题采访活动在嘉兴启动,来自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近200名代表齐聚禾城,共话媒体融合的未来与城乡融合的蝶变。随后,媒体采访团开启了采风活动,以笔头、镜头丈量“嘉禾共富”的创新实践。
阳春三月,海宁市长安镇天明村,紫藤花簇如串串珠链,层层叠叠;南湖区大桥镇胥山村,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名桨板爱好者或站立或跪坐在桨板上向前滑行,灵动的身影为传承千年文脉的美丽乡村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白墙黛瓦、庭院水车相映成趣,百姓枕水而居,色彩斑斓的农民画点缀在村庄的墙面上,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梦中画境……
这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犹如一幅幅田园水墨画,映射出嘉兴乡村的生机勃勃。
2004年,中共嘉兴市委明确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蓦然回首,20年转瞬即逝,“千万工程”的累累硕果,在嘉禾大地上接续谱写和美乡村的建设华章。
2024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人民币,达到52249元,连续21年保持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51比1。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在嘉兴市委书记陈伟看来,城乡融合发展要聚焦重点、持续用力,处理好“远”与“近”、“点”与“面”、“稳”与“进”的关系。2025年,嘉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标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六改六融”为关键抓手,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持续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产业兴旺
催动农民富裕的核心密码
这两天,在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的绿康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强根电话不断。作为当地的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绿康米业有限公司直接带动周边粮油农业种植大户263户,安排就业126人,社会化服务辐射面积达5万余亩。近年来,南湖区全力打造“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在田间地头绘就一幅生机勃发的现代农业“新丰景”。
自古以来,嘉兴便是“浙北粮仓”“鱼米之乡”。来自国家统计局嘉兴市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24年,嘉兴市粮食播种面积达233万亩,产量达100.6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量连续19年居浙江省首位。多年来,嘉兴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育良种、推良技、耕良田,以粮油产业带动小农户抱团发展致富。同时,嘉兴市大力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种业、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2024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中,嘉兴市南湖菱、湖羊、黑猪、杭白菊等12条全产业链入选。
“千亩之间渺无涯,秋风碧水万人家。菱歌一曲凭鱼跃,湖面熔金夕照斜。”这首诗再现了“秀洲八景”之一“菱荡渔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此景正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
南湖菱是嘉兴的特产,千千生态农场种菱户王文娟种菱多年,她告诉记者,中秋是菱角最为饱满成熟之时,甘甜清脆,给小孩子吃菱角更寄托着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
“我们希望深挖土特产优势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将乡村土特产变成富民强村、兴业致富的‘金字招牌’。”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真表示。
以黑猪产业为例,为了支持黑猪产业发展,嘉兴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嘉兴黑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推进黑猪的保种、繁育和价值链深度开发,打造黑猪全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猪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带动大批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市还大力提倡以一产为基础,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推进“农业+”发展。2017年,嘉兴市在平湖市(广陈镇)成立了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记者从嘉兴市农业经济开发区获悉,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4家,集聚了玛氏、雅培、荷美尔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健康食品企业。而今,嘉兴市各地依托农业经济开发区,招大引强,引入农业重大项目成效显著,一批“大、好、高”农业项目落户,为嘉兴市农业产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夯实了基础。
和美乡村
谱写诗画江南的崭新篇章
在“球迷之家”咖啡馆里,假期回村的年轻人、周边的村民点上一杯咖啡,吹着空调,看着精彩的足球比赛。在“足球驿站”的观赛平台上,数十名观众打开手机拍摄比赛情况。这是日前位于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足球公园上演的一幕。荣星村党委书记姚勤锋笑着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村里足球公园的建设,足球IP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荣星村多次承接各类足球赛事,举行球赛300余场。
以“体育+”催动乡村文旅产业的生动例子,在嘉兴市还能找出许多。3月30日,第六届“长三角水乡古镇”乒乓球邀请赛在西塘镇鸦鹊村文化礼堂圆满落幕。作为赛事举办地的鸦鹊村,近年来通过建设村级体育馆、组建村民乒乓球队,让“国球”运动扎根乡土。
在嘉兴市,乡村业态有“体育+”赋能,也有“文化+”加持。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绵延境内110多公里的大运河为嘉兴这座城市带来了无尽繁荣和辉煌,浇灌了嘉兴的“根”与“魂”,塑造了嘉兴作为运河古城的地域风貌、文化标识和发展脉络。
2023年11月,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在嘉兴举行。以“世界”为名,以运河历史文化为载体,嘉兴拿出了“中国古镇看嘉兴”的鸿篇巨制。乌镇、西塘、盐官,在18个声名远扬的运河古镇中,桐乡市濮院镇曾以“日出万匹绸,嘉禾一巨镇”而著称,明清时期是江南五大名镇之一。2016年,濮院镇启动古镇有机保护提升项目,让古银杏、翔云观、古桥群等流淌着记忆的地标愈发精神的同时,与时尚产业相融合,成为中国古镇旅游新标杆。
3月24日,2025年桐乡槜李文化季·赏花季在梧桐街道桃园村盛大启幕。整个桃园村摇身一变成为巨型游园,游客沉浸式感受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魅力。
从上海市中心出发,到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车程不过60多公里,耗时不足1个小时。对于许多长三角“都市客”而言,姚庄镇横港村是一个开车1小时就能享受田园生活的地方。
而今在嘉兴市,类似梧桐街道桃园村、姚庄镇横港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美丽经济的案例比比皆是。来自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4850万人次、营收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2.1%;40个运营重点村新增业态166个,新增投资额4.16亿元;重点村累计接待游客1890万人次,业态经营总收入23.64亿元,运营收益对村集体贡献累计达4464.3万元,占比由2023年的15.34%提高至30.63%。
20余年来,在嘉禾大地上,“千万工程”犹如一支巨大的画笔,不仅描绘出嘉兴市全域美丽诗画江南的乡村风貌,更印证着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到“共同富裕的典范”的精彩跃迁。
据悉,自2009年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五轮“强村政策”,有力带动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指导意见》,2024年新增盘活闲置农房3946宗……此外,嘉兴市还涌现出多种强村富民模式,被总结成“强村十法”“农民共富十法”,不断盘活乡村资源,做活乡村业态。
幸福蝶变
呈现和谐生活的多样维度
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密布着19个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村民步行三五分钟,便能撞见一片新园地。回忆起村里第一个众筹公园,该村党委副书记瞿小妹说,能够做到村民人人支持并非易事,关键是把村级事务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博儒桥村走出的这条乡村“善治”之路,只是嘉兴市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一个缩影。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漫步在嘉兴市经开区长水街道中南公园,绿化造景整洁大气,运动广场、儿童游乐区、健身活动区等社区公园的多样性功能令周边居民赞不绝口。
如今,中南社区打造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品质文化生活”。2022年,中南社区被确定为嘉兴市首个体卫融合试点社区,后又升级成为国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社区,创新探索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市乃至全国试点提供实践样本。
这两天,同样位于嘉兴市经开区的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以下简称“高创园”)里,一个企业服务站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建设。记者从嘉兴市经开区获悉,高创园是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嘉兴市经开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高创园的不断发展,园区企业快速聚集、高层次人才不断引进、园区人口迅猛增长,对整个园区的治安管理、区域治理、平安建设、企业服务、人才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
当下,人才正成为嘉兴市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弥合城乡两大元素的最强“粘合剂”。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是浙江大学与嘉善县政府共建的高能级平台,围绕前沿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任务,聚焦“生态+”“绿色+”“智慧+”创新领域,依托浙江大学绿色发展学科集群,重点打造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未来环境等一批兼具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的未来实验室,助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嘉兴市,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蝶变,不止科技与人才的落地。今年4月,嘉兴市经开区“双溪春好”叙新会上,双溪湖公园及城市学习中心、都市文旅中心、城市康养中心等项目提上日程,与在建的高铁新城文化中心、时尚体育中心、嘉邻中心及山姆会员商业中心共同构成双溪湖超级未来社区“一园七中心”核心配套,全面满足市民学在双溪、游在双溪、颐养在双溪、休闲在双溪的愿景。学习中心、康养中心即将开工,双溪湖公园建设正酣,高铁新城文化中心、时尚体育中心和嘉邻中心都将在今年竣工,一个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文化、教育、卫生,乡风文明、移风易俗,20多年来,随着嘉兴市乡村的美丽蝶变,城乡差距的鸿沟方方面面都在缩小。乡村的全领域发展更让“城里人”羡慕起了农村。未来,嘉兴市将全力规划好、建设好“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推动产业、人口、服务、基础设施等在发展轴上有机融合、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通道。
(本版文图由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