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条小巷都成为温暖民心的幸福通道

——淇县桥盟街道新华社区背街小巷改造小记

□本报记者 王峥

“以前这条巷子又暗又窄,晚上都不敢让孩子一个人出门,现在这里既亮堂又干净,大家心里踏实多了!”7月13日,家住淇县桥盟街道新华社区锦绣华庭小区的王女士说起锦绣路近期的变化时赞叹不已。

背街小巷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细微处展现出民生温度。一条条背街小巷悄然完成从“灰扑扑”到“亮堂堂”的蝶变,正是桥盟街道以背街小巷整治推动城市文明提升的生动印证。

锦绣路位于淇县桥盟街道新华社区锦绣华庭与新城佳苑两个小区之间。

过去,狭窄的道路上堆满杂物,斑驳的墙面上“爬”满小广告,雨天积水、夜晚昏暗,十分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城市管理的难点。

如今,新华社区通过科学规划,将狭窄的巷道拓宽硬化,对排水管网进行全面升级,彻底解决了积水内涝问题。非遗故事、民俗风情、秀丽景色……巷道两旁的建筑物墙面被绘制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墙,让居民在漫步时感受到文化的浸润;新安装的智能路灯不仅照亮了居民的回家路,也让居民的安全感得到显著增强。

锦绣路的喜人变化,是基层治理智慧的结晶。社区充分倾听民意,从路面材质选择到绿化景观设计,都邀请居民共同决策。同时,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宣传,引导居民自发维护环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参与过路面设计讨论的居民张先生感慨:“社区连咱群众喜欢啥样的绿化景观都征求意见,这改造可真是往咱心坎里改啊!”

改造后的锦绣路充满了生机——清晨,老人们在新修的文化长廊内打太极拳、话家常;傍晚,孩子们在整洁开阔的巷子里嬉戏玩耍。一条背街小巷,不仅承载着文化记忆,更记录着居民的幸福点滴。

“背街小巷虽小,却连着民生、系着民心。”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宋改梅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背街小巷的整治力度,让每一条小巷都成为温暖民心的幸福通道,让城市发展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不断书写城市发展新篇章。”

2025-07-21 ——淇县桥盟街道新华社区背街小巷改造小记 1 1 02 鹤壁日报 content_28756.html 1 让每一条小巷都成为温暖民心的幸福通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