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兵支书”焦海谦

永不“退伍”的社区“勤务兵”

□本报记者 朱迪

盛夏的淇滨区怡乐园社区,双拥怡园绿树成荫,革命历史、英雄人物和社区军人的展板点缀其间。不远处,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焦海谦步履匆匆,肩头还沾着清晨巡查时蹭上的墙灰。这位退役老兵,用近20年时光践行着:军装可脱,服务人民的赤诚热血永在奔流。

从“踢正步”到“啃硬骨”:老兵智解矛盾纠纷

2005年12月,脱下军装的焦海谦来到淇滨区福源社区。面对调解邻里纠纷的新“战场”,这个习惯“踢正步、背钢枪”的汉子也曾困惑。但军人天职是服从,他二话不说,穿上旧迷彩服,腰别橡胶棒,把小区巡逻当“军事任务”来执行。

从福源社区、黎阳社区再到怡乐园社区,焦海谦在基层深深扎根,成了居民信赖的“父母官”。2017年刚到怡乐园社区,他就遇上了社区出名的“硬骨头”——老人孙某。数次登门被拒,焦海谦提着热饭菜再去,迎接他的却是老人压抑的怒火和摔在地上的早餐:“你个毛头小子能解决啥!”焦海谦没有退缩。第二天深夜,在他不懈守候下,孙某终于敞开了大门。焦海谦耐心倾听孙某诉求,找准矛盾核心。随后又多方协调,链接政策资源,为孙某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同时反复沟通、消除误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问题最终解决。孙某惊诧之余逢人便夸:“这小子,有两下子!”如今,这位曾经的“硬骨头”,成了社区最热心的志愿者。

“支部建在小区”: “兵支书”巧布“睦邻阵”

军人的“犟劲”成了焦海谦破解治理难题的“密钥”。面对近万名居民的大社区,他深知单打独斗不行。如何凝聚力量?他果断将部队“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移植”到社区,在辖区6个小区建立党支部,创新推行“睦邻党建”模式,构建起“社区为连、支部为排、‘两委’为班、党员为士”的组织体系,让服务触角直达群众家门口,这一做法获上级肯定。

为壮大志愿力量,他跑遍全市,一家家拜访志愿服务团体、社工组织。从第一支华都美容美发志愿服务团队入驻开始,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如滚雪球般壮大至36支队伍。走访困难家庭、为独居老人庆生、“老妈妈爱心针线坊”免费缝补……温情在邻里间流淌。

热血织就拥军网:构筑社区“安乐窝”

2019年,我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点燃了焦海谦心中的军人热血。他立足社区,科学划分四个“双拥网格”,精心构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网格小组为骨干、退役军人服务队为血脉的服务体系,织就覆盖全社区的立体拥军网。定期举办拥军茶话会、慰问军属;组织退役军人祭扫烈士陵园;携手中小学校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邀请老兵为孩子们讲述峥嵘岁月……

如今,在焦海谦的带领下,怡乐园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无邪教示范社区、国家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五星”支部、连续三年评为鹤壁市“五优社区”。居民谈起他,总会竖起大拇指:“俺这个‘兵书记’,靠谱!硬是把社区变成了‘安乐窝’。”

2025-07-22 “兵支书”焦海谦 1 1 03 鹤壁日报 content_28823.html 1 永不“退伍”的社区“勤务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