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关工委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教育实践活动
- 市财政局组织召开“八一”建军节座谈会
- 浚县小河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移风易俗
幸福在家门口提档升级
□本报记者 马飞
青石板路平整宽阔,墙绘上的戏曲脸谱灵动鲜活,孩子们在翻新的游乐区追逐嬉闹,口袋公园里的老人摇着蒲扇闲话家常……近日,记者在山城区山城路街道山城西巷社区看到的是一派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景象。
“近年来,我们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按照‘惠民、利民、便民’理念,通过‘规划先行、拆迁并重、文化植入、综合提升’改造模式,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美丽蝶变,可感可触的幸福早已融入街坊四邻的生活日常。”山城西巷社区党支部书记徐丹丹告诉记者。
环境改造让居民生活更幸福。起初启动改造工程时,不少居民心里直犯嘀咕:“老房子拆了,这还是我们熟悉的山城西巷吗?”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社区召集党员、老街坊及商户代表,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大到房屋是否拆除,小至墙面该粉刷哪种颜色,事无巨细,都让大家充分参与决策。“我们靠着‘民事民议’这一法宝,将其中的利弊与道理,真真切切地讲到了大伙儿的心坎里,最终老房子得以顺利拆除。”徐丹丹说,拆除七厂平房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建筑后,原地建起的便民菜市场让居民买菜少走半里路,新规划的停车位让回家的路不再拥堵,加装的电动车棚彻底解决了“飞线充电”的隐患。曾经坑洼的小巷变成了平坦的步道,墙角的杂草堆换成了错落的花箱,就连垃圾桶都换上了分类标识清晰的“新衣”。
戏曲文化为生活环境注入灵魂。“山城西巷社区是著名豫剧大师牛得草故居所在地。改造时,我们融入戏曲元素,在墙面绘制《七品芝麻官》经典桥段,用豫剧元素装饰路灯和围栏。”徐丹丹告诉记者,他们精心打造了山城梨园,还邀请豫剧名家金不换在此开设工作室,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真切感受到豫剧文化的韵味。“傍晚时分,经常能听见戏台上传来的悠扬曲调,看到广场上合唱团认真排练的身影,戏迷们围坐着听戏,连孩童都能哼上两句。”徐丹丹说,文化与环境的交融,让老巷既有新面貌,更有老味道,居民茶余饭后多了份精神滋养,幸福感也随之翻倍。
志愿服务让环境维护有了温度。社区党员带头成立“老街管家”队伍,商户自发加入“门前三包”巡查队,就连放学的学生都争当“环境小卫士”。他们清理墙角的小广告,劝阻不文明停车行为,用双手呵护家园,在共建共享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幸福’,不仅是环境提升的成果,更是社区与居民同心同德的见证。下一步,山城西巷社区将持续做精做细各项工作,深入推进适老化改造与青年服务,深挖戏曲文化,壮大‘共建队伍’,让居民更有参与感,让‘微幸福’更实在。”徐丹丹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