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笔耕不辍 悉心传承三千年鹿楼文化

——记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红兵

□本报记者 王峥 实习生 于子涵

在山城区,有一位用镜头与笔墨悉心守护历史文化的非遗传承人,他就是李红兵。出生于1973年的他,是鹤壁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望鹿楼与帝辛——鹿楼村名的传说”项目传承人。

2016年起,作为山城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区政协文史委组织界别委员,李红兵便将镜头对准了家乡的非遗宝藏。陈氏通背拳、大胡村大花轿、张氏石头画……都被他一一记录在镜头和文字里。

2018年,市政协举办的三都文化研讨会,成为李红兵与鹿楼文化结缘的契机。在会上他得知,鹿楼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国都中牟邑,却是唯一未受到有效保护的国都遗址。这份被遗忘的历史让他内心颇为震动,“鹿楼不能就这样在历史中沉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的文化遗产找回尊严。

此后数年,李红兵踏上了系统梳理鹿楼文化的征程。他大量购买和翻阅史料、走访老者、实地考察,一点点拼凑出鹿楼的历史全貌。一本鹤壁市考古队赠送的《鹿楼冶铁遗址报告》被他翻阅过无数遍,各种相关考证文章都成为他研究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一个惊人的发现让他振奋不已:鹿楼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时期,这里正是商王帝辛所建“望鹿楼”的所在地。后因躲避战乱,“望鹿楼”更名为“鹿楼”,这个名称竟跨越三千年历史长河延续至今。

为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官方认可与保护,李红兵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民间文学作品《望鹿楼与帝辛——鹿楼村名的传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该项目成功入选山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5年又晋升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研究与申报非遗的同时,李红兵笔耕不辍,撰写了49篇关于鹿楼文化的文章。

在一幅幅照片的印证下,从商王帝辛时期的望鹿楼,到作为赵国国都的中牟邑,再到汉、隋、唐各朝代鹿楼的历史更迭和文化印记,都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鹿楼背阁和耿寺抬阁的起源、孔子游学中牟邑的往事、酒池肉林的典故、鹿楼冶铁遗址的述说、鹤壁市第一个共产党员何名臣的生平、陈赓在鹿楼指挥袭扰汤阴战斗故事……在李红兵的文章中,读者能感受到鹿楼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鲜活。

深知文化传承不能单打独斗,李红兵积极推动成立鹿楼赵国古都文化研究会,为众多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与文史专家面对面探讨鹿楼文化,同时在个人公众号上宣传鹿楼文化,不断拓宽文化挖掘传承的道路。

作为区政协委员,李红兵还多次建言保护鹿楼文化,撰写报告建议成立鹿楼文化产业园。他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鹿楼文化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李红兵的努力下,鹿楼文化正逐渐走出深闺,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了解家乡历史,外来游客也慕名前来探寻“望鹿楼”遗迹。

“传承文化就像种树,需要日复一日的浇灌。”李红兵说,他会继续用镜头记录、用笔书写,为推动鹿楼文化生生不息不懈努力。

2025-08-22 ——记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红兵 1 1 02 鹤壁日报 content_30227.html 1 笔耕不辍 悉心传承三千年鹿楼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