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示范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全面提升环境品质
- 示范区社会事业局
- 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2025级新生军训成果展示暨总结表彰大会圆满举行
- 市城投集团纪委
- 宝山经开区开展党纪法规学习
- 市第四中学开展“双节”廉洁提醒
- 浚县中医院
科普之风吹拂鹤城
□本报首席记者 李觊
在浚县王庄镇大齐村的平菇大棚里,农业专家俯身指导种植户调控温湿度;在淇县朝歌街道东关村的活动现场,医生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胃肠镜检查知识……2025年9月,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这样生动的场景在鹤壁各地不断呈现。
为让科学更好融入日常生活,市科协聚焦“两高四着力”,紧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活动主题,联动28家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任务承担单位,整合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等资源,累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近300场,为市民带来一场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盛宴。
启动仪式搭平台
科普市集燃热情
8月29日,2025年鹤壁市全国科普月启动仪式暨科普市集活动在市科技馆举行,标志着我市首届全国科普月活动拉开帷幕。
活动当天,科普市集人头攒动。五大主题展区亮点纷呈,科学魅力扑面而来,处处洋溢着市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智创未来营”中,3D打印现场制作立体模型,机器人随指令灵活起舞,无人机编队带来精彩飞行表演,吸引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非遗手工作坊”里,大家绘制漆扇、制作艾草锤、体验活字印刷,亲身感受传统技艺中蕴含的科学智慧。“守护健康站”前,医护人员一边开展义诊咨询,一边手把手指导市民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安心检测站”推出“你送我检”服务,专业人员现场讲解检测流程,帮助市民直观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童梦科幻绘”专区里,孩子们用多彩画笔描绘“星际未来”“海底城市”等场景,引得众人驻足观赏。
这场集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科普市集,不仅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融入生活场景,更在广大市民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为全市科普月活动拉开了热烈而生动的帷幕。
上下联动聚合力 多元活动惠民生
上接国家、省级高端资源,下连县区实践与群众需求。我市通过分层推进、精准匹配的联动模式,将多元科普活动送到群众身边,打通优质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
层级联动引“高智”。我国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走进鹤壁市淇滨小学,为线上线下2200余名师生作《中国载人航天辉煌历程》精彩报告;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晨阳,面向全市1100余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小麦生产技术培训……高端专家的到来,让上下联动的科普力量更显厚重。
市级服务求“精准”。基层点单、县区报单、市级派单,市科普专家服务团紧扣群众需求,带着定制化内容扎根基层、服务一线。认识五彩斑斓的晶体世界、探索空气的力量、破解食品标签里的“安全密码”、“家门口”的健康服务、家庭常用急救技能教学、农业技术指导……30余场服务场场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真正实现“群众要什么,科普送什么”。
县区特色显“活力”。浚县举行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科技馆开馆启动仪式,馆内丰富的科普展品为师生搭建起“触手可及”的科学平台。淇滨区举办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设置政策宣传、便民集市、科技体验三大展区,吸引300余名群众参与。开发区开展“翼启未来 筑梦蓝天”航模无人机进校园活动,点燃师生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探索热情。各县区因地制宜的特色活动,让科普活力在基层持续涌动。
阵地协同强效能 科普服务暖人心
从科技馆到科普教育基地,从科研院所到企业展厅,从科普社区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市各类科普阵地协同发力,推动科普服务覆盖面更广、渗透度更深。
市科技馆推出“科趣营·周末科学探索园”系列活动。静电现象的神奇效果、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粉尘爆炸实验的安全启示……学生们在互动体验中逐步解锁科学原理,让周末时光充满探索的乐趣。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市民走进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与市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参观食品检验实验室、精密仪器室、药物警戒科普区等,零距离了解质量安全监管背后的技术支撑。
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探寻湿地文化,感悟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和幼儿走进湿地,在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认同。
在山城区鹿楼街道八矿东井社区科普馆内,居民们或兴致勃勃操作科普互动展品,或安静翻阅科普读物;在鹤山区鹤山街街道柏灵社区,居民漫步于陶瓷游园科普长廊,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与柏灵桥文化遗址”交融的独特魅力。
…………
这些覆盖城乡、类型多样的科普阵地,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
如今,首届全国科普月虽已圆满落幕,但科学的影响仍在延续。从校园里点燃的航天梦想,到田野间的农技指导,再到社区中的健康服务——科普活动留下的不仅是一次次生动实践,更是融入日常的科学思维习惯。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耕科普沃土,进一步拓展科学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注入持久动力。
本稿配图由市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