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标题导航
山城区石林镇百菇小镇

小小菌菇托起乡村振兴“富民梦”

□本报记者 李明英

近日,山城区石林镇郑沟村百菇小镇食用菌产业帮扶基地加工车间内,几十名来自周边村庄的工人有条不紊地开展食用菌分拣、清洗、切片、烘干等工序,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空气中弥漫着菌类独有的清新香气,传送带平稳运转,一筐筐饱满的平菇,在这里经过精细加工变身耐储存、高附加值的菌干、菌酱等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目前我们已打造集菌种培育、种植、加工、冷冻储藏、技术培训、产品营销、体验展览于一体的食用菌‘三产融合’与‘三链同构’产销模式,实现年产值2500万元。”百菇小镇食用菌产业帮扶基地负责人张振强介绍,基地聚焦菌类深加工,主要生产脱水烘干制品、方便食品、保健品等10余种产品,既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深加工提质增效,助残就业促共富

初冬时节,基地的田间种植进入休整期,深加工车间却迎来生产热潮。“虽然三个大棚已投放菌菇棒,但鲜菇还不到收的时候,咱就把精力全扑在深加工上。”张振强站在车间门口,望着传送带上源源不断流转的菌菇介绍,“3条生产线全天运转,鲜菌收进来后,经分拣、烘干等工序加工成干货,产品价值能翻两番。”

在车间角落,村民胡艳芹正熟练地将烘好的菌干装袋。她的动作干净利落,脸上洋溢着笑容:“之前总发愁没活儿干,现在基地搞起了深加工,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她算了笔账:夏天摘鲜菇,冬天做加工,月薪3000多元,年收入稳稳超过4万元。“离家就5分钟的路,中午不耽误回家给孙子做饭,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

打包区内,残疾人王生(化名)正将封装好的菌干稳稳搬上推车。考虑到他腿脚不便,基地特意为他量身安排了轻量岗位。“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现在每月按时领工资,能帮着买米买面贴补家用,心里别提多踏实了!”王生的话语间满是自立带来的底气与自信。

据了解,该基地已累计吸纳61名残疾人稳定就业,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量身设置力所能及的岗位,用精准帮扶让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真正取得“帮扶一人、带动一家”的良好社会效益。

返乡筑梦兴产业,科技赋能促增收

百菇小镇的崛起,离不开张振强的深耕细作。2017年,他怀揣技术回到家乡郑沟村,从租用村内闲置厂房蹒跚起步,如今已建成总投资1600万元、占地200亩的现代化产业综合体。

“当初回乡就一个念头,不光自己要闯出路子,更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张振强望着车间外整齐排布的种植大棚,语气坚定有力。基地创新推行“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多元运营模式,村民既能通过务工赚取稳定收入,还能凭借合作社入股享受分红,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型跨越。

走进基地深处,一座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深加工车间为菌菇产品装上了“保鲜锁”。“鲜菇采摘后48小时内就得完成销售,而加工成干货后可储存大半年,大大延伸了市场半径。”基地技术员张艳玲介绍,目前,基地产品不仅成功进驻各大商超,还借助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各地,“上个月刚给‘三全食品’供应了一批菌菇馅料,单这一笔订单就带来数十万元的收入。”

菌菇铺就致富路,产业绘就振兴图

眼下深加工车间热火朝天,基地也开始为下一轮种植谋篇布局。58座高效种植大棚已消毒完毕,温湿度计精准调试到位,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着投料备产。“下个月就启动菌棒投放,计划种植香菇、白灵菇等高价值菌类,春节前鲜菇就能上市,正好抢占年节消费市场。”张振强信心满满地说。

郑沟村党支部书记郑和平望着连片的大棚与现代化车间满是感慨:“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不少土地都撂荒了。自从这个产业基地建起来,闲置厂房变成了‘聚宝盆’,外出的乡亲陆续回流,村子有了人气,发展也有了奔头。”

从最初几间简易厂房,到年产值2500万元的规模化产业基地,百菇小镇的菌菇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正如张振强所言:“这小小的菌菇,既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更是咱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希望。”

【记者手记】

走进百菇小镇,繁忙的车间与村民的笑脸相映成趣。从返乡青年张振强带回技术,到建成食用菌产业帮扶基地,小菌菇不仅身价翻番,更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端的惠民通道。

基地让胡艳芹这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给王生(化名)等残疾人带来生活底气,还让撂荒土地变身“聚宝盆”。2500万元年产值的背后,既得益于“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协同增效,更印证了乡村振兴中小产业撑起大民生的发展逻辑。

2025-11-14 山城区石林镇百菇小镇 1 1 02 鹤壁日报 content_33858.html 1 小小菌菇托起乡村振兴“富民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