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力量

(上接第一版)

来到市农科院的10余年中,王良发每年都要全程参与播种、授粉、鉴定、收获等工作环节。“这是一份苦差事,但坚持下来的收获让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王良发说。

王良发说的收获,就是他在工作中见证了市农科院在科技创新上迈出的一步又一步:从密植技术增加单产,植株矮化提高抗倒伏能力,到分子辅助技术的应用大幅缩减育种周期,再到转基因种质的储备。

创新成为了育种过程的“催化剂”,也成了育种人的兴奋点。当一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扎根到试验田,再从试验田走向更广袤的农田,成为高产优质品种,这种收获已经成为和王良发一样的农科人心底最骄傲的事情。

在考种间我们遇见了刚从海南完成育种任务返鹤、皮肤黝黑的育种专家鹿红卫,20多年来,他往返于海南与鹤壁之间,将玉米育种作为毕生追求。“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品种永远是下一个。”鹿红卫说,“要是没有对育出好种子的一股子韧劲,没有对科技创新的一种坚持,工作就做不好。”

正是因为鹿红卫、王良发这样耐得住枯燥、潜心科研、坚持创新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市农科院才没有停留在浚单20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基础上止步不前。

尤其是2023年以来,市农科院创新的成绩单在持续刷新、不断上新,取得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

——新品种选育。2个玉米新品种浚单168、浚单565分别通过国家和省审定;3个农作物新品种实现成果转化,2个玉米品种永优1573、浚单1618被省农业农村厅遴选入2023年河南省农业主导的11个玉米品种,是全省唯一同时上榜两个玉米品种的省辖市院所。

——科技奖项。“玉米抗逆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先后荣获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当年我市唯一的省科技进步奖。

再看2024年,各项科研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市农科院培育的浚单808、浚单138两个玉米新品种分别实现成果转化,并创新高,浚单138、浚单678、鹤麦905等10个玉米小麦新品种即将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不仅在全省省辖市院首屈一指,而且实现近年来年度品种转化金额、审定数量新突破;“高产多抗广适永优系列玉米品种创育与应用”“高产多抗宜机收浚单1668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高产稳产抗逆小麦新品种鹤麦1310、鹤麦601选育及应用”等3个项目同时荣获2024年度河南省农科系统一等奖,这在市农科院尚属首次,在全省农科系统也极为罕见,而且“高产多抗广适永优系列玉米品种创育与应用”项目还正在积极申报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没有一粒种子是完美的,就像人一样,人无完人、种无完种。”王良发说,在创新上的不懈坚持,才能攥紧农业“芯”、绘出好“丰景”。

一种勇气

向“芯”而行,再攀种业“芯”高峰

“我对自己有信心,对这份事业更有信心,会拿出更大的勇气再攀高峰。”

采访期间,市农科院党组书记李春林和院长莫海江刚从试验田查看小麦倒伏情况回到了办公室。他们撸了撸袖子后,就打开了话匣子。

“这两年,市农科院一直在补短板、锻长板,发展得越来越好。”莫海江说,刚揭牌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为我市种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我们将积极承接神农种业实验室研发任务,快速融入神农种业实验室科研体系,并加强与国内种业领军团队合作,推进单倍体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原创性、创造性、领先性技术研究;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和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在科研人员能力提升、平台互补、种质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互动融合格局。”

“立足鹤壁、放眼全省、站位全国,紧紧围绕玉米、小麦等优势特色领域,一流的创新平台正在构建,一流的种业人才正在汇聚。”说起下步工作打算,李春林同样十分坚定,市农科院将持续全面实施“创特色,建强院”高质量发展战略,在第一季度各项工作“开门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我为神农添光彩”活动作为全年的工作主线,深入开展“神农插上新翅膀·党员干部唱主角”“布谷声里观麦浪·三夏大忙展风采”“黄金垄上燕归来·秋收田里逞英豪”“争当孔雀东南飞·南繁基地显身手”等系列活动,以全新的姿态,持续提升新品种选育效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实现科企繁育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努力在推进市农科院成为具有鲜明鹤壁特色并在全国同行业水平领先的玉米小麦种业科技创新强势新高地的进程中再向前迈一大步。

从北纬18度,到北纬35度;从海南南繁基地到鹤壁育种试验田,躬身阡陌,追寻光和热,市农科院的育种人正以一种信心、一种坚持、一种勇气,在服务我市乃至全省种业发展,在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中彰显鹤壁担当。

这就是种子的力量!

2024-05-24 1 1 03 鹤壁日报 content_7333.html 1 种子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