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就对口帮扶工作
- 淇县人社局打造“党纪教育+N”学习模式
- 尚欣在调研城市创建工作时强调
- 淇滨区九州路街道湘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让“养老”变“享老”
(上接第一版)
上午10时,桥盟街道鹤淇社区70岁居民李天海来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点餐”,工作人员立即着手为他准备午餐。在等待间隙,李天海先是在活动室和几位老友下象棋,后又到康养室免费体验中药足浴熏蒸、艾灸、按摩等服务。“吃完午饭,我还能在这儿午休,日子别提多舒坦了。”李天海说。
这一个个画面,是老年人在桥盟街道各日间照料中心安享幸福晚年的生活缩影。
据悉,桥盟街道坚持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创新实施“1+N+7”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高标准打造1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围绕“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在社区建设多个日间照料中心;引进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以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乐、助养为主要内容的“七助”养老服务。目前,该街道7个社区均已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并投入使用,累计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全面搭建起全覆盖、多元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聚焦医康养特色,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在桥盟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居住了两年的刘永庆告诉记者,他因脑梗偏瘫10余年,甚至一度丧失语言功能。在这里,他每天都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语言功能、站立、行走、关节力量等方面的训练及全身理疗。如今,他不仅能进行简单交流,右腿也逐渐恢复了知觉。
医疗资源是老年人的重点养老需求。桥盟街道聚焦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大力发展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突出护理功能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采取在养老服务机构增设医疗服务、推动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等形式,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服务模式,推进医养共建共融,为老年人提供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
据介绍,桥盟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有以医康养为主题的四大中心。其中,照护中心,主要针对高龄自理、半自理、失能、半失能等群体进行24小时照护及日间照护;康复中心,主要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运动医学疾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提供康复理疗、中医调理及心智功能恢复训练等服务;医疗中心,与淇县人民医院及桥盟卫生院联动服务,医护人员定期坐诊及定期巡诊,并联合开展社区义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上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养、助老等服务;培训中心,围绕老人健康生活理念及健康锻炼方式等方面,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在医康养模式的推动下,专业的医护人员和中心的医护人员会定期为老人查体,为有需求的老人进行中医康复训练,还会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医养方案和用药、保健指导。
在鹤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不仅能免费享受中医康养服务,还能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线上咨询全国多地的专业医师。老年人还可以在此预约针灸、理疗、康复等项目,淇县人民医院及桥盟卫生院医护人员会定期到此为老年人服务。
此外,为有效推进“医疗+养老”融合发展,桥盟街道引导辖区多个日间照料中心与淇县人民医院及桥盟卫生院联动服务,将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引入日间照料中心,设立就医绿色通道,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方便了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就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大力推进智慧养老,让服务跟着老人走
近两年来,桥盟街道的不少老年人体验到了“没有围墙、没有床位”的线上养老服务,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心理咨询等养老服务,实现了居家养老的心愿。
“我最近体重超标了,这台机器提醒我要少吃高油、高糖食物,多吃豆制品,进行跑步、骑自行车锻炼。”每隔一段时间,桥盟街道鹤淇社区65岁居民常海军都要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智能设施免费获取身高、体重、体脂率、代谢率等数据。
在鹤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电子显示屏幕上,全民智慧生活预警淇县运营中心及服务对象的实时数据不停滚动。对于希望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该中心不仅可以提供智慧生活电子设施安装等服务,还可以提供地点定位、健康监测、燃气报警、水管关闭、环境监控等服务。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整合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加盟企业等养老服务供需信息,形成了集“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监督”于一体的联动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
再比如,桥盟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辖区老年人建立了线上健康档案。当了解到辖区80岁的张女士行动不便,可能需要助浴、助洁服务后,工作人员主动与其联系,征得老人同意后,马上联系就近的日间照料中心,相关人员第一时间携带专业设施上门为老人开展服务。
桥盟街道强化技术和数据赋能,积极引进企业入驻,大力推进智慧养老,以“数字化”应对“老龄化”,探索推进“互联网+护理”、远程医疗等新型智慧养老服务,精准对接智慧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让更多服务资源向老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幸福“享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