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晖调研鹤壁市浙江商会建设情况时指出
- 市文广旅局以市民夜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 市科协精心打造“科普护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
-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开展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
- 市社保中心
- 四季青文博园农耕文化馆
传承农耕技艺 弘扬传统文化
本报讯 (记者 郭红艳 徐嘉秀)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悠久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6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四季青文博园三楼的农耕文化馆,探寻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农耕文化馆是一座集展示、传承、教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实物展品为主,体现出我国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古人在精耕细作这一农业生产思想指导下,发明创造了许多惠及后人的农耕技艺和科技成果。农耕文化馆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使用的农耕器具,让游客充分感受我国古代农民的生活状态,深刻了解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和价值。”四季青集团董事长李东顺说。
步入农耕文化馆,映入眼帘的是一辆名为“太平车”的交通运输工具。太平车车身四周木板被铁铆和木楔固定,较为特别的是,4个车轱辘皆以木板为主体,轮边镶着多段弓形厚铁瓦。“宋代的太平车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状况,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从太平车的设计、使用到其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都体现了宋代社会的特征和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在我国交通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仍然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农耕文化馆馆长张洪军说。
紧挨着太平车的是一台手摇式风谷机和一台体积较大的机械式风谷机。四季青文博园讲解员薛源介绍,风谷机又称扬谷机、扇车,是一种用来去除谷物中谷糠及瘪粒的木制传统农具。“这个风谷机要怎么使用呢?”游客王大民发出疑问。“把谷物倒入入料仓,车的圆形‘大肚子’里藏有一叶轮,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通过风力,小米、谷糠和瘪粒就分别从风谷机的不同出料口出来了。这种农具极大地节省了农民朋友们的时间和精力。”薛源的回答风趣幽默。
再往展馆里面走,一辆龙骨水车赫然出现在眼前。龙骨水车,又称翻车、踏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因其结构形状类似龙骨而得名。龙骨水车通过木板制成的槽和装设在槽内的连续刮板系统,通过人力脚踩实现水流的连续输送。“龙骨水车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使农民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灌溉,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薛源介绍。
农耕文化馆除了大型的农耕机械设备以外,还展示了很多农民日常耕作时使用的“犁、耙、耕、耖、斧、锯、锄、叉”等普通农具。“中华民族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打造农耕文化馆,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参观,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和价值,也能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李东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