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高产“密码” 让“中国碗”盛上更多“鹤壁粮”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想为大家讲述一段发生在鹤壁这片土地上的高产奇迹,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那片丰收的金黄。2023年,鹤壁市迎来了洪涝灾害后的首个单产提升行动年。在刘寨村百亩方内,实打验收的两个玉米品种,亩产分别达到1171.4公斤、1160.9公斤,玉米亩产稳步迈向了“吨”时代。今年6月,在王寨村百亩方冬小麦实测现场,农业农村部小麦指导组组长郭文善宣布了“单产912.6公斤”这一喜讯,创下全国冬小麦单产新高。是什么力量推动鹤壁亩产实现了如此突破,解锁鹤壁粮食高产模式的“密码”又是什么呢?
破解“密码”的第一步,要从单产提升的总体思路说起。鹤壁市耕地面积少,粮食总产不占优势。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秉持“优而强”的原则,提出稳面积、增单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整体思路,优先破解“战略密码”。从市委、市政府成立单产提升工作专班,到精准制定产量目标、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再到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指导,市县乡村四级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单产提升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共同筑牢丰收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市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模式,逐项攻破技术难关,解锁高产“智慧密码”。以前农户嫌麻烦,施肥也是“一炮轰”。如今地里用上了水肥一体机,不仅能节水省肥,而且实现了肥料的科学供应。一喷三防的现场,植保无人机在绿油油的麦田里起降、穿梭,不一会儿就将数万亩麦田全部喷防一遍,大大提高了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和效果,粮食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保障。
伴随着轰鸣的农机作业声,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在鹤壁的麦田上演,农机手们熟练地操控着收割机,不断调整刀片和滚筒的间隙,确保颗粒归仓。近年来,一场场高产技能竞赛,成功解锁“标杆密码”,在我市掀起一波波“比、学、赶、超”的增产热潮,带动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望着沉甸甸的麦穗,农民们露出幸福的笑脸。
藏粮于技关键在授农以技,服务创新破解“群众密码”,打通高产攻关“最后一公里”。在田间地头,你总能看到农技专家巡回指导的身影。在鹤壁市农业服务中心推出的视频号上,每到关键农时,就会推送种子化肥、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短视频,将接地气、好操作、见实效的高产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
仓廪实,天下安。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我深知一碗粮食就是一碗心安。在鹤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决战单产创新高的擂鼓将持续敲响。我们将继续以最饱满的热情,奔赴田间地头,书写令人瞩目的鹤壁传奇。在未来岁月,用颗粒满仓,守护大国粮仓!(本报记者苗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