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鹤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鹤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鹤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记者会
2月21日下午,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记者会,六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当前项目建设、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养老服务、卫生医疗等领域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问:请介绍一下我市2024年项目建设成效和特点,以及2025年的有关安排。2024年我市在服务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年在推进服务业提质升级方面又是如何安排的?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牛海民:2024年,市发展改革委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紧扣“十个聚焦”工作部署,组织实施10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7.8亿元,超年度目标8.9个百分点。组织开展4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新增签约、开工项目335个,总投资达1745.6亿元。在省综合评价中1次全省第三、1次第五,项目建设做法和成效被《中国改革报》深入报道。全市争取项目资金58.12亿元、历年来最多,其中“两重”资金28.35亿元、全省第二。
项目建设呈现出“质量高、进度快”特点。“质量高”主要体现在实施的实体经济和产业项目数量较多。103个省市重点项目中,产业转型发展项目75个、总投资1177.4亿元,占比分别为72.8%和78.8%,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度快”则是项目按节点计划加快推进。通过建立投资项目评估机制,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和建设条件;通过创新实行“一员四办”工作法,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问题。2024年,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进度,96个增发国债项目资金支付率100%,21个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全部开工,圆满完成国家、省定目标任务。“一员四办”典型做法被人民网等报道,被省政府作为典型案例通报表扬、全省推广。
2025年,市发展改革委将围绕一个目标,开展六项活动,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一个目标”即加快推进总投资1250.8亿元的73个省市重点项目。“六项活动”:一是项目谋划“蓄势增能”活动,落实重大项目研究谋划储备机制,全年谋划争取资金项目500个以上、储备重大项目50个以上。二是手续办理“季度攻坚”活动,优化市级联审联批机制,成立协调服务专班,建立手续办理台账。三是重点项目“要素护航”活动,确保重点项目要素应保尽保。四是开展“强服务促进度”活动,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五是开展“强评估助落实”活动,推动项目更好落地实施。六是开展“强能力保成效”活动,提升项目建设精细化服务水平。
2024年,全市服务业承压前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对经济发展贡献逐步提高。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向新”。淇河实验室顺利获批挂牌,河南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中试基地、京东(鹤壁)算力中心、中科星云(鹤壁)中试基地等建成投用。成功创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新认定市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另一方面,生活性服务业加速“更新”。实施旅游品牌提升行动,金山淇河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纳入国家文化传承专精特新工程,淇县朝歌天街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积极培育夜间经济,浚县古城创成首批省级夜经济集聚区,朝歌里人文小镇入选首批“全省十佳消费新场景”。
2025年,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围绕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积极推动软件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促进体育赛事、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建立服务业运行监测体系,全力培育消费新场景,打造服务豫北、辐射全国的区域物流中心,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地位和作用更加坚实稳固。
问:近年来,我市聚焦转型发展,壮大“3+3”主导产业链群,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市煤炭行业安全环保服务中心主任张保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结合鹤壁实际,推动形成了“3+3”主导产业体系,奋力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之路。2024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商业航天产业方面:商业卫星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集群获评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抢抓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聚力打造全产业生态链条”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电子电器产业方面:电子核心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占比超过40%,天海汽车线束和电子插接件引领国家标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航盛车载视听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方面:功能性新材料产业获评全省最具发展潜力产业链“金星奖”,美瑞4个首台套设备工艺打破国外垄断,PPDI(对苯二异氰酸酯)、HDI单体(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单套装置,产能雄冠全球。元昊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非轮胎橡胶助剂生产商,细分市场全国占有率42%、全国第一。中维化纤生产的尼龙66安全气囊丝等4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镁基新材料产业方面:我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镁及镁合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全国唯一的镁交易中心,建有镁行业研发平台12个,拥有专利300余项,中铝镁基新材料综合利用试验项目开工建设,镁产业生态加快构建。
生物制造产业方面:河南生物产业集团建成全省首个生物发酵类中试成果转化基地,新拓洋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的异VC钠生产研发基地,飞天生物公司在建的年产3万吨阿洛酮糖项目全国最大。
半导体及工业软件产业方面:龙芯中科产业基地被评为省级信创产业园、全省唯一,建成国内第一条全国产装备的芯片测试封装生产线。仕佳光子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合作,打破了国外厂商垄断,成为全球最大的PLC型光分路器芯片供货商。
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全面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和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一体推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优育新,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围绕聚氨酯、聚甲醛、聚乳酸“三聚”产业链,布局高端涂料、氨纶、芳纶等产业链终端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尼龙新材料产业链,聚焦尼龙织造和尼龙注塑两个细分领域,加快在高强、高韧、高耐候、本征阻燃尼龙应用领域布局。
电子电器产业:围绕汽车电子电器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汽车电子电器集中地。围绕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链,着力推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应急抢险通信指挥系统等高端领域产品研发生产,增强芯片、智能终端、合金材料等配套能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
镁基新材料产业:聚力打造全镁产业生态,掌控前端、稳固中端、做强高端,建成年产30—50万吨镁基新材料全产业链项目。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实现镁基新材料在汽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步加快在轨道交通、储氢储能、高端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建成“中国镁谷”。
商业航天产业:重点围绕“整星制造”和“火箭总装”两条主链,推动“女娲星座”尽快组网,加快建设火箭制造产业园,天章火箭制造基地建成投产;扩大卫星应用场景,推动卫星技术与城市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卫星数据交易,建成投用航天枢纽港测运控中心,形成完善的军民商卫星测运控体系。
生物制造产业:加快建设合成生物小镇,打造集生物医药、功能性糖、合成蛋白、生物基新材料于一体的产业链群。
半导体及工业软件产业:加快龙芯中科国产CPU的推广应用。加快光电子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位嫁接,加快形成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光网络产业链,建成“中原光谷”。
问:请问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效,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我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下一步将如何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市民政局局长孙小珂: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五个一”建设全覆盖,市民政局入选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民政部、财政部公布的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验收结果中,我市在全国4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等次,全省唯一。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创新发展。印发养老制度文件6个,拓展养老服务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二是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推进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5个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建成投用,12个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5家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4548户,完成省定任务量的254%,提前18个月完成“十四五”期间适老化改造任务。三是紧盯民生实事,聚焦养老服务。大力推行“中央厨房—社区就餐+送餐入户”的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模式。全市建成并运营老年助餐场所180个,提前完成市定民生实事任务,完成省定任务的113%。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全面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紧扣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以贯彻落实《鹤壁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为主线,不断深化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银发族”安享幸福晚年。一是在全省率先出台《鹤壁市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星级评定细则》,推进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大力培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规模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已建成设施规范化、标准化运营水平。二是持续推进老年助餐场所建设,逐步扩大助餐服务覆盖率,巩固提升180个老年助餐场所的服务质量,打造26个城市老年助餐示范点和19个农村老年助餐示范点。三是持续跟踪好已通过国家专项债审核的15个养老项目。四是大力培训养老护理员,举办养老服务技能大赛,夯实人才队伍基础。
社会救助工作方面:一是提标扩围提质增效“兜住底”。连续10年提高低保、特困标准,建立了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二是数据赋能精准发力“兜准底”。规范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对市居民家庭经济收入核对信息平台升级,实现部、省、市互联互通缩短核对时限。三是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兜牢底”。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更加便民快捷。浚县被确定为全国、全省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县,相关工作得到民政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经验做法被省厅民政工作专报刊登。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社会需求,增进民生福祉”主责主业,提站位、强体系、重精准、增效能、抓治理,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作用,多措并举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问:2024年,市财政局是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请简单介绍一下2024年我市的财政运行及财政政策阶段性进展及2025年财政工作计划和重点。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索青春: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以政统财、以财辅政,强化资金资产资源统筹,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切实加强风险防控,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有效支撑全市经济回升向好、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聚焦收支管理,财政运行总体平稳。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1.6亿元、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3.8亿元、增长4.3%,税收占比65.9%,收入质量明显提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90.8亿元、增长14.9%。其中,民生支出136.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超七成,较好保障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发展势头持续提振。深入落实国家和省一揽子政策特别是增量政策,聚焦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市政基础和消费等领域,争取上级资金178.5亿元,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增进群众福祉。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努力降低运行成本,让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两新”消费,激发消费增长动能。四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实施市与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市区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格局,共享改革发展红利,获省财政厅高度评价,入选我市第二季度改革典型案例。
2025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和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各项财政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更大力度多措培育财源,做大财政蛋糕。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化培育并重,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320工程”为抓手,积极培育可持续税源,逐步形成我市稳定增收的“梯级财源”。二是更大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市场活力。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三是更大力度持续改善民生,擦亮民生底色。支持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加强对基层“三保”支出、直达资金情况的动态监控,进一步兜牢“三保”底线,重点解决就业、教育、养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四是更大力度聚焦深化改革,提升财政管理。
问:请介绍一下去年招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安排。商务部门在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在促消费方面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生:我市围绕功能性新材料、电子电器、镁基新材料、商业航天、生物制造、半导体及工业软件等产业,招大引强、招新引优。2024年全市新签约项目300个,新落地项目225个。第十一期、十二期、十三期“三个一批”签约项目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和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坚持全市招商“一盘棋”,加强招商统筹,聚焦“3+3”主导产业,招龙头、引链条、育生态。一是着力招引大项目。洽谈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重点引进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二是着力招引新质生产力项目。围绕商业航天、生物制造、半导体及工业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引进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优质项目。三是着力招引产业生态项目。实施“1产业、2龙头、3关键”招商策略,动态筛选一批龙头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求突破。四是着力招引外资项目。加大与跨国公司、重点商协会的对接洽谈力度。同时,更好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强化对内开放,积极对接跨区域产业转移。
在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上,我市通过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通了城乡商贸流通的“毛细血管”。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方面,聚焦补齐县域商业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县乡村三级商贸物流配送体系、改善优化县域消费渠道、增强农村产品上行动能、提高生活服务供给质量五个方面内容,整市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在2024年8月召开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暨农产品供应链工作座谈会上,我市作典型发言,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得到商务部充分肯定。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方面,坚持试点引领,形成“四个一”工作法,通过精准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全市157个社区全覆盖。2024年8月,我市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全国仅15个。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