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市“十四五”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硕果累累
- 全市2025年专项债券政策培训会召开
- 开发区辖区企业
- 浚县人民检察院
- 开发区综合执法大队
- 山城区开展互联网平台烟草广告专项检查
我市创新救助模式 为困境人群撑起“暖心伞”
本报讯 (记者 陈艳艳)“原来发现流浪人员可以这样帮他们!”6月19日,在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现场,市民李女士看过宣传页后感慨。在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前夕,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发现机制的通知》,以制度创新为救助工作筑牢根基。当天,工作人员化身“宣传员”,结合新机制,以生动案例解读政策,同步展示求助流程图,为后续救助行动奠定基础。
一组数据彰显守护力度:今年年初以来,我市累计开展街面巡查1561次,出动车辆1561台次、人员4367人次,全力救助生活无着人员。根据联合通知要求,公安、城管、民政组建联合巡查队,将桥梁涵洞、车站广场设为“救助哨所”。公安依托巡逻任务精准甄别受助对象,城管化身“救助哨兵”摸排线索,发现流浪人员后,两部门即刻备案护送,民政接力完成安置寻亲,形成无缝对接的救助闭环。
如今,救助网络已覆盖城市每个角落。市政人员、环卫工人、民警化身“城市观察员”,发现线索及时上报;民政部门重点排查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针对特殊人群建立“一人一档一画像”预警机制,极端天气前部署资源,定期回访落实保障政策。对无名患病老人的救助,便是这份守护的生动写照。某区送来一名患精神疾病的无名老人后,公安部门依据新机制快速协助核实身份,城管队员全程协助护送,民政部门迅速对接专科医院,工作人员全程跟进治疗、提供生活照料,以专业与温情守护其健康。
持续延伸救助服务触角。活动当天,市救助保障服务中心为5个福彩站点配发救助引导标识牌与暖心包。目前,全市15个临时救助引导点已成为困境人员的“避风港”,提供热水、药品等物资。各部门正依据联合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推进全域覆盖,同时畅通“110”“12345”等24小时求助热线,动员全民参与,构建起“全民参与、温暖接力”的救助格局。
从多部门联动的“救助哨所”,到15个遍布全城的临时救助引导点……我市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将救助网络编织得愈发细密,为困境人群撑起“暖心伞”。市救助保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拓展温暖的边界,让每一位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在“暖心伞”下找到前行的力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