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单身青年人才联谊会2025年第6期常态化活动举行
- 鹤山区城市管理局
以赤诚之心守护文化根脉
□本报记者 陈艳艳
在淇县朝歌老街,古朴厚重的朝歌博物馆内,76岁的淇县朝歌博物馆馆长、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社长付同喜总是精神饱满地为参观者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6月20日,记者见到了这位曾任淇县邮政局局长的回族老党员,了解了关于他的故事。自2009年退休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历史文物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中,以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下令人钦佩的文化守护篇章。
付同喜怀着“不能让朝歌文化断代”的坚定信念,不顾亲友劝阻,毅然踏上自费收藏之路。面对资金与场地难题,他省吃俭用,用退休工资和积蓄支撑,甚至让女儿腾出院子作为展厅。为收集老石槽,他与妻子拉平车跋涉40里山路,即便双脚磨出血泡也毫不退缩。在他的执着努力下,朝歌博物馆如今珍藏着农耕民俗器具、红色交通文物等4000余件老物件,其中3300件农耕老物件完整勾勒出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付同喜成果斐然。他创新地以105块天然奇石搭配60个民间故事,成功推动“帝辛传说”等3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2017年,“中原传统农耕文明”等3个项目成功申报市级非遗;2023年,他编印的《中原农耕与二十四节气》出版,收集整理的《中原农耕谜语大观》,其中75首成功入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河南•谜语卷》;2025年,他的著作《中原传统农耕文明》,被国家、省、市、县图书馆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所高校图书馆收藏。
身为共产党员,付同喜积极传承红色基因。他走遍豫北革命老区,建成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收藏邓小平、陈毅等革命先辈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刊载淇县解放消息的报纸等300余件珍贵文物。开馆以来,他累计开展300余场主题宣讲,将红色故事与民族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接待各地参观人士23万余人次。朝歌博物馆也先后获评“河南省百姓宣讲示范点”“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凭借突出贡献,付同喜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只要走得动,就要一直讲下去。”付同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以无私奉献与不懈追求,让朝歌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成为文化传承路上的一座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