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真情拥军数十载 鱼水情意深似海

——记市湘江小学教师郑爱芬

□本报记者 朱迪

“‘民族危亡·敌忾同仇’展区的讲解,要带着悲愤的情感,让参观者感受浚县惨案中同胞遇难的悲痛。”市湘江小学教师郑爱芬正在指导“红领巾”讲解员们认真练习,总结讲解要点。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市湘江小学的部分学生都会来到市烈士陵园纪念馆担任“红领巾”讲解员,郑爱芬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坚守了34年的她,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拥军优属的践行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双拥答卷。

“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播撒爱国种子的关键。”2015年,郑爱芬主导推动的“少年军校”在市湘江小学落地生根。她创新构建“国防+思政”五红育人模式,将红色精神教育融入课堂、把双拥实践延伸到校外:带领学生走访老军人聆听战斗故事,邀请武警官兵进校园教授队列动作,组织学生到淇县大石岩村“重走长征路”……如今,“少年军校”已成为鹤壁市教育界的闪亮品牌,累计惠及学生数万人次,不少孩子在作文里写下“长大后我要当解放军”的纯真梦想。“去年有个毕业生考上了军校,特意回校告诉我,是‘少年军校’的经历让他坚定了从军梦。”说起这些,郑爱芬的眼睛亮了起来。

对军人子女的关爱,郑爱芬总是格外用心。她建立的军娃档案详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谁数学薄弱需要补课,谁父母长期不在家需要心理疏导,谁因爸爸戍边而思念落泪,她都熟记于心,甚至带着生日蛋糕陪留守军娃过节……“有她在,我们当兵的在前线心里踏实!”一位受助军人在感谢信中表示。

与武警战士王宾宾的“母子情缘”,更是郑爱芬拥军故事中最感人的篇章。王宾宾曾因家庭重大变故,一度自卑封闭。2019年初识结缘,郑爱芬一句“我就是你妈妈”的温情承诺,开启了一段超越血缘的亲情。她不仅关心王宾宾的成长与事业,更深知他内心对“家”的渴望。像所有牵挂孩子终身大事的母亲一样,她四处张罗着为他寻觅良缘。从牵线搭桥的欣喜,到订婚仪式的操持,郑爱芬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最令人动容的是王宾宾的婚礼筹备——这位“郑妈妈”倾注了全部心血,她如同操办亲生儿子的终身大事一般,订酒店、备婚宴、迎宾客,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慈母的深情。她要给这个曾经孤独的孩子一个完整、不留遗憾的婚礼,一个充满祝福与温情的“家”的起点。当一对新人行礼时,郑爱芬眼中闪烁的泪光,映照出超越血缘的母爱,也让王宾宾的婚礼得以圆满。如今,曾经的战士已成长为中队骨干,并两次荣立三等功。“没有‘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我。”王宾宾的话语里满是哽咽。

“拥军不是一句口号,是藏在日常里的点点滴滴。”郑爱芬说。从校园到军营,从青丝到微霜,她用师者的品德,走出了一条充满大爱与执着的拥军路,让“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暖流,在鹤城大地上生生不息。

2025-07-31 ——记市湘江小学教师郑爱芬 1 1 03 鹤壁日报 content_29253.html 1 真情拥军数十载 鱼水情意深似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