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金石为凭:鹤壁古戏楼(台)楹联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王朝铭

戏曲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体,不仅是戏楼(台)等戏曲演出场所的装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人文精神。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白虎岩寺、淇县红旗路火神庙、山城区罗村、鹤山区姬家山乡黄庙沟村、淇滨区上峪乡白龙庙古戏楼(台)楹联,内容涵盖历史评鉴、人生哲思、戏曲本质等多个方面,为研究民间戏曲观与地域文化提供了珍贵史料。

一、鹤壁古戏楼(台)楹联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评鉴与道德教化

古戏楼(台)楹联内容常以历史为镜,兼具春秋笔法的褒贬功能。白虎岩寺古戏楼楹联“寓褒贬别善恶千年是非若亲目,载治乱知兴衰一部春秋全在兹”,直接将戏曲与《春秋》相提并论,强调其通过演绎历史评判善恶、昭示兴衰的作用。这种以史为鉴的思想,与儒家“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的教化传统一脉相承,体现了民间将戏曲视为“高台教化”工具的观念。

火神庙古戏楼楹联“按部奏宫商劝戒自风霆幻出,当场留月旦品评从锻炼得来”,则聚焦戏曲的劝诫功能。“风霆幻出”形容戏曲通过艺术虚构展现世间百态,“月旦品评”则点明其对人物行为的道德评判,凸显戏曲在民间伦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戏曲虚实与人生哲思

戏曲艺术的虚拟性特征,在楹联中被升华为对人生本质的思考。白龙庙戏楼角柱联“世务总空,何必以虚为实;人情无定,不妨借假作真”,以戏曲“虚”与“实”的辩证关系,隐喻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虚幻。黄庙沟村古戏楼楹联“百年戏局无非春花秋月,一生梦幻俱是流水行云”,以“春花秋月”喻戏曲表演之短暂,以“流水行云”写人生世事之无常,将戏曲表演与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体现了道家“万物无常”的哲学思想。此类楹联突破了单纯的娱乐视角,赋予戏曲以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三)戏曲本质的艺术诠释

罗村古戏楼楹联对戏曲的艺术特质进行了直接诠释,“戏者戏也戏出天壤奇事,假象传真演古今之奇事”,以叠字“戏”强调戏曲的娱乐性与虚构性,同时指出其“传真”的艺术效果——虽依托假象,却能揭示古今世事的本质。另一联“曲岂曲乎曲尽古今人情”,则点明戏曲通过曲调与情节,穷尽人间情感,展现了对戏曲“以情动人”特质的深刻认知。

白龙庙古戏楼平柱联“盍往观乎,父老闲来消白昼;亦既见止,儿童归去话黄昏”,从观演角度描绘戏曲的社会功能:既是乡老消磨时光的娱乐方式,又成为孩童嬉闹玩耍的话题,体现了戏曲在民间生活中的渗透力。

二、鹤壁古戏楼(台)楹联的艺术特色

(一)格律严谨与意象鲜明

古戏楼(台)楹联格律工整,声韵和谐。如白虎岩寺古戏楼楹联上下联均为13字,“寓褒贬”对“载治乱”、“别善恶”对“知兴衰”,词性相对,意涵相承,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同时,楹联善用意象寄托深意。如黄庙沟村古戏楼楹联以“春花秋月”“流水行云”等自然意象象征时空流转,火神庙戏楼楹联以“风霆”喻戏曲冲突的激烈,“月旦”喻评判的公正,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二)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古戏楼(台)楹联语言兼顾典雅与通俗。白虎岩寺古戏楼楹联化用《春秋》典故,显文雅之风;而白龙庙古戏楼平柱联中的“父老闲来消白昼”“儿童归去话黄昏”则采用口语化表达,生动描绘乡邻观戏的日常场景,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追求。这种风格既满足了文人阶层的审美需求,又贴合普通民众的接受习惯,使楹联的教化与娱乐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三、鹤壁古戏楼(台)楹联的历史价值

首先,从民众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角度而言,戏曲楹联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有助于维系当地的公序良俗。楹联中频繁出现的“劝戒”“善恶”“兴衰”等词汇,蕴含着善恶、兴衰的鲜明评判,饱含对正义、善良的热情歌颂,以及对邪恶、虚伪的无情批判,体现了民众共同的价值观念。其次,在地域文化方面,楹联体现了戏曲文化与地域认同的深度结合。淇河作为鹤壁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火神庙古戏楼对联“看当前风景竹荫淇泉”中“竹荫”“淇泉”等自然景观被巧妙地融入,使戏曲艺术成为地域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最后,从戏曲艺术角度来看,戏曲楹联作为民间地方戏曲史料的一种文体形态,为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一手资料,可起到补充戏曲史料的作用。

总之,鹤壁古戏楼(台)楹联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解读清代民间戏曲观、地域文化与社会心态的重要史料。这些楹联既是戏曲艺术的自我诠释,也是历史评鉴、道德教化与人生哲思的载体,同时为研究古代鹤壁地区戏曲艺术提供了实物佐证。在当代戏曲传承与文化遗产保护中,这些楹联所承载的“以史为鉴”“虚实相生”等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2025-08-04 1 1 04 鹤壁日报 content_29391.html 1 金石为凭:鹤壁古戏楼(台)楹联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