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淇县残联
- 示范区浦江社区开展老年大学国画课活动
- 市社保中心淇县分中心
- 示范区社会事业局
- 淇滨区上峪乡上庄村组织党员开展迎“七一”系列活动
持续优化就医环境 不断改善就医感受
□本报记者 席适之 通讯员 李雪晶
优化就医环境、改善就医感受是提升营商环境基本公共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
今年年初以来,市卫生健康委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优化医疗服务、人才共用、软硬件改造、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宣传引导等6项举措,全力做好“人民健康守门人”,为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健康保障。
优化医疗服务措施,提升患者就诊体验。聚焦提升患者诊前体验、门诊体验、急诊体验、住院体验和诊后体验,有序推进“便民就医优流程”7项举措,持续改善就医感受。截至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落实门诊一站式综合服务、入院服务一站式、线上检验结果互认等系列便民就医举措,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服务人次3万余人次,门诊患者医技检查24小时完成率90%以上,预约诊疗率提高至60.19%。4家综合医疗机构已正式入驻“豫健护理到家”平台,累计入驻护士450人;在医院显著位置张贴举报二维码标识,公开院长24小时热线号码,畅通投诉渠道。
开展人才共用共育,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学科联盟建设,通过学术会议、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对基层医疗机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通过全流程培训让优质资源下沉成为常态。推进两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邀请知名中医专家举行座谈及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分别进行6类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实施软硬件改造,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3家乡镇卫生院申报省级县域医疗次中心,目前已通过省级现场评估。加强中心镇卫生院提质升级和薄弱卫生院补短达标建设,全市共有4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其中,达到推荐标准8家、达到基本标准31家,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升级为二级医院。利用上级资金、博爱村卫生室资金在全市范围开展标准化公有产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79个行政村、公有产权卫生室690个,公有产权率88.58%,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
做好医防协同和强化中西医并重,全力拓展慢性病防治服务内容。山城区通过信息化赋能,引进健康微诊室,为群众提供个性化、适配度高的健康服务。鹤山区着力推广毫针技术等20余种中医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人群覆盖率超过70%。我市肿瘤登记工作连续获国家癌症中心表彰,并在2023年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五大洲癌症发病》第12卷收录。目前我市实现了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县区全覆盖(功能区不在创建范围),提前完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任务。
坚持守正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倍增。基层中医药服务走深走实,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层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举行中医药强市建设大会,成立包括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等国家级中医药专家在内的鹤壁市中医药文化产业智库。积极开展中医药代煎服务,打通基层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中医备案诊所事中事后监管,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
打好宣传组合拳,营造卫生健康工作良好氛围。聚焦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多措并举,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开展卫生健康宣传工作。开展“健康鹤壁行·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动,组织专家进学校、进乡村、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举办健康科普讲座、义诊、文化演出等系列活动,为群众送医送健康,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优质健康服务。2024年年初以来,共开展健康巡讲活动320场次,3000余人受益;先后印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慢性病防病知识等宣传材料;开展送家庭医生服务、送卫生应急急救知识、送疾病防控知识、送中医药特色疗法等“四进四送四提升”行动60余场次;通过淇河晨报·卫健周刊、第一健康等平台,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逐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