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大地的丰收
□本报记者 朱向阳
今年,鹤壁的两项农业数据非常亮眼:
4亿亩!这是鹤壁市选育的浚单系列玉米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
912.6公斤!这是今年6月鹤壁小麦丰收时创下的全国单产新高。
这两项数据和粮食有关、和育种有关,和我采访过的两位专家有关。
他们,一位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另一位是深耕种业30余年,不断自我突破,创造小麦单产新高的“兴农人”董本波。
程相文老先生,朴实无华、不善言谈,单从外表看,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老伯。但就是他,连续60年南繁北育,选育出一粒粒高产优质玉米种子,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更有底气。
生于1936年的程老,对“饿肚子”这个词有着深刻的体会。因为没有好种子,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浚县玉米的亩产量只有100斤左右。1963年,河南洪水。受灾的乡亲们,拉着刚分到浚县的农业技术员程相文,眼巴巴地问:“你是学农的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打些粮食,黄窝窝头就能叫娃们吃饱了?”
一个信念在程相文心中扎了根:“一定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
玉米是单交种,只有一代的杂交优势,用二代种子,会减产30%左右。这意味着,提高整体产量,每年都要有大量的种子做支撑。但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当年收获的玉米种子在第二年育出来,农民到第三年才能种上。而前往地处热带的海南繁育,育种时间能比在当地提前一年。
于是,1964年11月,28岁的程相文开始了南繁北育的历程。
一年、两年、五年、十年、六十年;100斤、200斤、500斤、1000斤、2000斤……60年里,程相文带领团队一粒粒选配、一株株鉴定、一代代繁育,先后培育出了39个优质玉米品种,国审玉米新品种浚单20获评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时至今日,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高达4亿亩。程相文不仅早就实现了老百姓“黄窝头让娃们吃饱”的愿望,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奇迹。
今年6月13日,程老从海南育种基地回到鹤壁,叮嘱年轻育种人,要干一行爱一行,要善于下田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浮躁。字里行间,满是对种业后继有人的展望。
皮肤黝黑的董本波,就是一名程相文老先生寄予厚望的育种人。只不过,他主攻小麦育种。
采访董本波,源自他今年创下的一项全国纪录。6月6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一块高产攻关田内,小麦单产每亩912.6公斤的喜讯传出。这一数据创下了今年全国冬小麦单产新高。而这一纪录的诞生,在董本波看来,关键密码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小麦种子。
30年间,从农校毕业到农场工作,从代理麦种到代繁麦种,再到自己育种,董本波和种子的故事一直在延续,他先后培育出“浚晓”和“春晓”等系列的多个小麦高产品种。近些年,这些种子平均每年有近2700万斤种在祖国的土地上。
董本波说,他能在育种路上坚持下去,得益于一位始终鼓励他的长者。这位长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前面说到的程老。“在海南期间,程老还让我帮他给玉米授粉呢。”董本波笑得像个孩子,他说,“这是程老对我的信任啊!”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育种这条路,满是艰辛,无论是“玉米人”程相文,还是“小麦人”董本波,他们心中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这个“国之大者”,他们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俯得下身子,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我想,这份传承、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记者来说,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