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淇县桥盟街道多举措联动推进整治提升
- 浚县人民检察院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 山城区山城路街道胜利二巷社区
- 鹤山区新华街街道街南社区
背街小巷大变样 老街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范丽丽
“现在小区里干净整洁,出门就有小公园,出行停车很方便,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7月29日,淇县桥盟街道居民申姝静告诉记者。
背街小巷是居民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也是城市文明的“细微缩影”。今年年初以来,淇县桥盟街道通过构建联动机制、聚焦痛点整治、完善长效管理,让昔日“脏乱差”的背街小巷实现华丽变身,成为居民舒心生活的幸福通道。
织密联动网,凝聚整治合力。打破各自为战壁垒,构建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联合城管、环卫、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每周开展“联合执法日”行动,针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垃圾乱堆等顽疾“组团”破解。今年年初以来,累计清理违规摊点80余处,拆除私搭棚亭20余处,拖移僵尸车52辆。
桥盟街道老党员刘卫国说,街道推行了“党员包巷、商户包段、居民包点”责任制,180余名党员志愿者认领责任巷,300家商户签订“门前三包”承诺书,居民通过“小巷议事会”提出整改建议46条,形成整治靠大家、成果共分享的共治氛围。
此外,该街道还在重点小巷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24处,开通“随手拍”举报通道,居民发现问题可实时上传至街道治理平台,平均2小时内响应处置,问题解决效率提升80%。
靶向治痛点,刷新街巷面貌。聚焦“洁、齐、美、序”目标,打出“硬件升级+环境优化”组合拳。组织“大扫除”专项行动,清理卫生死角230余处;规范废品回收点3处,取缔露天烧烤摊5家,墙面涂鸦、地面油污等问题基本清零,小巷环境从“视觉污染”变为“清爽整洁”。修复破损路面1.2万平方米,增设分类垃圾桶68组;在老年人活动密集区加装休息座椅32个,在学校周边铺设防滑地砖500平方米,解决居民“出行难、休憩难”的实际问题。
同时,该街道利用拆违空地、墙角缝隙打造“口袋公园”3处,种植月季、紫薇等花卉2000余株。选取3条特色小巷绘制文化彩绘800平方米,融入邻里故事、传统民俗等元素,让小巷既有“干净劲”,又有“烟火气”。
筑牢长效堤,守住整治成果。桥盟街道组建了“小巷管家”队伍,每日对街巷卫生等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每月发布“整治红黑榜”,推动责任落实。在巷口设置意见箱,开通24小时反馈热线,定期开展居民满意度测评,目前小巷环境满意度达98%。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保洁频次,雨季增加排水巡查,冬季提前铺设防滑垫。结合居民需求,新增非机动车充电桩46个、便民公示栏8块,让小巷功能持续适配民生需求。
“原来小区时常有人‘飞线充电’,现在增加了非机动车充电桩,方便又安全,真是给老百姓办了实事!”桥盟街道鹤淇社区居民王昕说。
如今,漫步在改造后的淇县桥盟街道背街小巷,路面平整干净,车辆停放有序,墙面粉刷一新,转角偶遇绿植点缀,这些细微处的变化,不仅擦亮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更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