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原鹤壁担保
- 农发行鹤壁市分行组织青年员工开展研学活动
- 浚县农商银行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变成“贴心零距离”
- 中原银行鹤壁分行
- 淇县农信联社宏达信用社
- 鹤壁农商银行经开区支行
-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张冬:
以“信用加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
□本报记者 张志嵩 通讯员 王远征
没有土地厂房抵押、缺乏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如何突破融资瓶颈?近年来,我市一场由政府性融资担保引发的“信用化学反应”给出了答案。
通过中原再担保集团创新推出的风险分担机制,中原再担保集团旗下的鹤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鹤壁担保”)为我市经济注入了金融“活水”。截至2025年4月末,中原鹤壁担保在保余额突破29亿元,服务客户超7000家,撬动银行授信总额达65亿元,成为我市普惠金融的关键支点。
轻资产抵押贷款难,技术创新企业陷融资困局
在河南特种尼龙小镇,作为风电叶片“隐形铠甲”的制造者,河南迅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迅克新材”)生产的脱模布可使叶片寿命提升20%,全国每10片风电叶片就有1片使用其产品。
今年一季度,企业订单量已达去年半年的量,同比激增150%。企业产能不断扩大,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轻资产的“以租代购”模式,让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想要扩大产能时屡屡碰壁。
“厂房尚未完成回购不能抵押,技术专利在银行的信贷评估体系中难以直接转化为有效资产。”公司总经理陈江波道出了企业的困境,没有抵押物,传统的贷款模式走不通;成立时间短、信用记录不够,银行也放不了款。“当时,跑了几家金融机构均被婉拒——认可我们技术很领先,但是放贷有风险。”迅克新材财务经理说。
迅克新材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又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导致金融机构不敢对小微企业贷款。长期以来,这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风险分担破冰,“政银担”模式架起融资桥梁
中原再担保集团推出的“政银担”模式架起了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的桥梁。
中原鹤壁担保总经理冉华强说:“我们将企业专利等无形资产纳入信用评估体系,通过担保增信分担80%风险,银行仅需承担20%风险,让‘技术流’真正转化为‘资金流’。”
中原鹤壁担保提供的支持对企业进行了增信,银行获得风险分担,这套机制立竿见影:迅克新材将专利技术质押后,授信额度从300万元跃升至700万元。获得资金支持的迅克新材迅速开辟新赛道,其研发的匹克球拍碳纤维预浸布一投产便斩获江浙地区20万套订单。
“担保增信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我们有底气从B端拓展至C端市场。”陈江波表示,运动器材板块的毛利率更高,已经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信用重构,激活区域发展动能
这一案例的背后,是中原鹤壁担保对信用重构的深度实践。政府性担保机构增信既化解了银行风控顾虑,又激活了企业无形资产价值。通过中原鹤壁担保推出的“鹤创担”等纯信用担保产品,企业无需抵押物即可获贷,财政资金杠杆放大37倍,累计为41家科创企业提供近2亿元支持。
在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的同时,中原鹤壁担保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实现动态监管,对在保业务分类管理,早预警、早处置。同时,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中原再担保集团联动,中央与省级财政双重分险,为业务稳健发展提供双重保障。
冉华强表示,如今中原鹤壁担保正在构建大数据风控平台,将研发投入、人才储备等十多项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以信用重构为核心的金融变革正在书写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方案。下一步中原鹤壁担保将继续发挥准公共服务功能,让更多“信用白户”变身“优质客户”,催生更多“小巨人”企业破土而出,为鹤壁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